志愿:去私欲存天理依良知而行,自省利他致良知。學習踐行印證傳播圣賢文化,知行合一。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孟獻子:春秋時期魯國的賢大夫。“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作為一名大夫,有4匹馬拉的車,不會去和養豬、養雞的人計較,把機會讓給民眾。“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卿大夫以上的官員,在祭祀時用冰,把養牛養羊的機會留給百姓。“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卿大夫有百輛兵車。他們寧愿讓自己有損失,也不會奪取百姓的利益。與其如此,還不如有一個家臣偷自己家的東西。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整個國家以仁義為根本,實施共同賦予,社會風氣越來越好。
素其位而行,社會繁榮昌盛。
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思想的起跳高度,曾經我一度困擾于格局和思想高度達不到理想的境界,為此一直沒有放棄努力。現在意識到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利他思維是為他人著想,把好的機會給到他人,把棘手性問題自己來解決。在一次次歷練中磨煉了自己的耐心和柔軟性,向上生長向下扎根,拓寬了生命的延展性,以及思想的寬度和廣度。格局是一種看不透摸不著玄之又玄,個中滋味需要細細品慢慢悟。
拜讀家書,每次學習家書、功課都讓我特別受益,如同給我注入一份鎮定劑,及時反省自己,思想狀態、思想需要調整,心中都會有了明確的方向。人生是一場虔誠的朝圣之旅,接納、調整我們的生命狀態,走得快時,等等后面的,走得慢時緊走幾步,追上大部隊的步伐。
41期致知班升班,我不再是一位陪伴者,而是目送大家遠去,也許下一個路口會相遇,也許以后再也沒有重逢:有些路需要自己走,有些事需要自己扛。
聽楊老師點評責善,遵循道法自然,順其自然自然而然。一切依良知而行,照見內在的不足,同時又有一道光給我們帶來新生和希望。
平心靜氣30分鐘,全身運動60個,誦讀《教條示龍場諸生》《大學》各一遍。
平心靜氣中我一直在反觀調整自己,看似內心平靜,為什么依然會有情緒出現?過于看重事件本身帶給自己的感受,消化情緒需要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陷在負面情緒的時間在縮短,自渡能力提升。
在誦讀《教條示龍場諸生》時,我一直在覺察自己內心的變化,為自己尋找注入能量的源動力——本心。全身運動的調節讓我迅速走出來。
情緒不受凡俗影響,行事不因變化波動,堅守內心的清凈,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人生無常,凡事先放一放,置身事外想一想,于喧囂處不慌張,擁擠處不迷茫,福氣也就來了。心若清凈了,萬事就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