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受吳冰老師的邀請,我有幸參加了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教師發展中心舉辦的一次教學沙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高校創新課堂實踐與案例分享》。這次教學沙龍的主講人正是近來火遍全國的微助教的創始人——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女神田媛老師。
早就聽說田老師上課水平相當高,這次終于親臨現場感受了一番。兩個小時的分享,按理說已經挺長的,可結束的時候卻感覺時間過得太快還沒聽夠。整個分享,給我的收獲是多方面的,一時間我都不知道該從哪里總結。想來想去,我終于想到了一個切入點——這也是我平時教學中一直的軟肋——如何向用戶推廣使用一種工具。田媛老師帶著她“親生的孩子”微助教,給我做了一個教人使用工具的完美示范。
在我看來,推廣使用某種工具的過程中有三大難題。
第一,如何讓用戶迫不及待的使用工具,而不是求著用戶用。大家還記得支付寶、微信當年為了在中老年人群中推廣,發送了多少紅包嗎?這些都還是成功的案例,還有很多產品砸了很多錢也沒有提高多少人氣。
第二,如何讓用戶理解工具背后的意義而不僅僅是掌握使用的方法,如果不能夠知其所以然,用戶的粘性也高不起來。
第三,如何讓用戶在培訓推廣結束之后還能繼續使用工具,并且主動提供各類反饋,形成穩固的社群組織。小米公司的社群經濟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很多公司都想建立這樣的社群,但真正建成的卻不多。
這三大問題中的任何一個解決起來都很困難,田老師卻在談笑間就輕而易舉的都解決了。下面我就想從這三個問題入手,來總結一下田老師的過人之處。
一、如何讓用戶迫不及待的開始使用工具
在推廣一個工具時,如何讓用戶啟動是最費力、最困難的部分。
從PC 時代的軟件安裝,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APP下載、微信時代的公眾號/應用號訂閱,再到即將到來的小程序時代,大家可以注意到用戶使用工具的門檻越來越低,付出的成本越來越少。為什么是這樣的趨勢?因為只有一個工具的門檻足夠低,交互設計足夠簡單,才能讓更多的人開始去使用它。
具體到微助教這個工具上,想要讓用戶開始使用,最麻煩的一件事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如何讓用戶關注微助教的服務號,并完成簡單的注冊。
當你在課堂上推廣微助教的時候,你都是怎么完成這一步操作的呢?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把微助教的二維碼打在PPT上,讓用戶去掃碼關注?然后還要給他們一個如何注冊的使用說明,還要告訴他們哪些必填哪些不填,還要給一個課堂編號對不對?
這聽起來就很繁瑣,所以很多時候用戶都不會或者不愿意去完成這些操作。這種掃碼的方法不僅響應率低,操作起來也很費時間,特別是在大的會場,后排觀眾要掃描清楚二維碼是很困難的。
那怎么才能讓用戶關注微助教呢?總不能把微助教的用戶名放在PPT上,讓用戶抄下來然后去搜索之后點關注吧。
田老師這次在培訓中,就給我們展示了一種非常好的啟動方法。
她首先是介紹了微助教的緣起——為什么微助教不是一個APP,而是基于微信的一種應用——這一切是為了讓用戶使用的門檻盡量低,成本足夠少。講清楚了起源,聽眾就已經很欣慰了,因為他們居然就這樣見到了如此用心的產品設計師。
然后,田老師就帶著聽眾用微信開始使用微助教。她先是采用面對面建群的方法很快建立了一個微信群。等把學員都拉近群里,她先發了一個大紅包,讓學員high的不行,然后把微助教的公眾號發到群里請學員關注,這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啦。于是,45個人很快就完成了微助教的關注和注冊工作,而且幾乎是搶著完成的。
你看,這種面對面建群,然后發紅包,分享公眾號的方法就比在投影上放二維碼讓人掃碼有效多了。當然了,如果人數超過500人還能不能用這種方法,可能就要打個問號了。
田老師的演示啟示我,無論哪種方法,一定要為用戶多考慮,想想他們在使用這個服務的時候最嫌麻煩的地方是什么,怎么去擺脫這種麻煩。只有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用戶才能心甘情愿的去使用我們的服務。
二、如何讓用戶真正學會這個工具?
據田老師介紹,微助教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讓門檻盡量低,各項功能的交互設計都很簡單,用戶上手非常容易。
因此,田老師在講解微助教的使用方法時,并沒有停留在各個功能的說明和演示上,而是把每個功能背后的教育心理學原理跟大家講清楚。這就讓我們在座的各位不僅能知其然,更能夠知其所以然,我們對微助教這個工具的理解就比之前自學使用的時候高出了好幾個level。
以簽到功能為例,田老師不僅僅介紹了如何開啟簽到功能,如何在技術上解決學生不在現場通過網絡遠程簽到的常見問題,更解釋了為什么要設置簽到功能,以及如何向學生解釋和開啟簽到。
一直以來,對于大學課堂上要不要點名簽到,各方爭論不休。很多人,包括曾經的我,都認為只有講的不好的老師才會想著用點名的方法困住學生。但是田老師從兩個方面把大學課堂為什么要點名的道理徹底講通了。
首先,學生對課程的理解需要時間,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真正意識到某個課程對他們的價值。如果不在一開始對考勤加以約束,很多學生可能會一次課程都不參加,這對老師來說是不公平的,對學生來說也是不負責的。我們需要有一個過渡期,讓學生意識到課程的價值,而必要的考勤就是為了保障這一點。
其次,現在大部分課程都在推廣形成性評價,平時成績的比例越來越高,課堂表現是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考勤分數也必然在整個成績中占有一席之地。既然要打分,就要有依據,所以簽到、考勤就變得理所當然。你可以不來上課,但這也意味著你放棄了你的考勤分和課堂表現分。如果你都不來上課,還能享受和每次都來的同學一樣的平時分數,這顯然有失公平。
結合以上兩大理由,在進行形成性評價的課程中實行考勤簽到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在理解了為什么簽到之后,田老師又傾囊相授了一個秘笈:如何防止學生不在現場進行遠程簽到。
田老師介紹了四種技術解決的方法。
第一,通過開啟GPS,實行簽到定位。以教師為圓心,方圓1000米之內簽到有效,超出這個范圍視為無效。不過,這個功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學生手機無法開啟定位或定位功能不準確等技術難題,所以田老師并不推薦使用
第二,施行限時簽到,即限時在多長時間里(例如1分鐘)完成簽到,這樣學生就很難有時間通知未到學生在遠程完成簽到。
第三,施行不定時簽到。一般課堂簽到都是在課前,或者剛上課的時候,我們可以打破規律,在課堂的任何時間里開啟簽到功能,這樣未到課學生就很難有時間進行補救。在上課期間進行簽到,還能起到臨時休息,調整狀態的作用。
第四,進行多次簽到,比如,課前簽一次,課中簽一次,課后簽一次。如果一個未到課學生在三次簽到過程中都能完成補救,這樣即時TA的肉身沒來到課堂,TA的心也在課堂里,這樣我們的簽到目的其實也達到了。
通過這四種技術手段基本可以解決學生未到卻通過網絡遠程簽到的問題。田老師一再強調,簽到不是目的,簽到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所以不必太在意簽到的具體問題,只要能讓學生重視本課程,積極參與到課程互動中就起到簽到的本來作用了。
通過一個小小的簽到功能的演示,田老師讓我們這些教師用戶意識到一切的工具都是為目的服務的,微助教是課堂的助手,而不是全部,不要為了用工具而用工具,工具是為了解決問題存在的。你看,這是不是比僅僅講講怎么操作,一步步的演示,更能夠讓用戶真正掌握這個工具呢?
三、如何讓用戶能夠持續使用這個工具?
再完美的廣告也只能讓人短時間內沖動一下,要想保持用戶長久的粘性和活性,得靠社群組織。
微助教能在短短一年之內從零開始發展到20多萬用戶,跟團隊成功的社群運營是分不開的。在每場培訓中,他們建立了一個個的微信群,又有集中了全國的教師用戶的QQ群,這些社群像樹根一樣深入到每一個院校中,既完成了用戶教育工作,還肩負著收集用戶反饋不斷迭代改進產品的功能。
他們團隊在年末甚至還給教師用戶準備了各種禮物,激勵用戶不斷反映需求,反饋問題。禮物雖小,卻收獲了人心。這一切都體現了他們的產品是真正的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設計。
當年張小龍在騰訊做QQ郵箱的時候,連續七年獲得最佳團隊,每個產品經理每個星期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泡用戶論壇,收集用戶意見,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多年,才得以讓QQ郵箱后來居上成為國內最好用的郵箱。后來小米也學習了這套方法,使得小米粉絲成為手機界著名的鐵粉?,F在微助教團隊也在沿襲這條道路。以田老師為首的講師團,在各地推廣、普及微助教,著力打造一個個的微助教社群,這無疑為他們后面更大的動作打好了良好的社群基礎。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個道理,也都開始建自己的社群。但是真正好的社群都是有性格的,它一類價值觀相似的人的集合。田老師在培訓中就在營造微助教社群的一種價值觀,即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念,一切為學生服務,真心對待學生,像打磨產品一樣打磨課堂,讓每一個環節都盡善盡美,讓學生能夠享受課堂,而不是被課堂所折磨。微助教就是這種價值觀的產物,以后也許微助教不存在了,但是這種理念卻是永恒的。
這就是高手的境界。短短兩個小時的展示,就把工具類培訓中的三大難題輕松解決了。
現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不少微助教的競品,其中不乏做的出色的產品,但我一點也不擔心微助教的未來,因為他們擁有這類產品最核心的優勢——他們是最懂得教學的團隊,他們知道如何讓技術服務于教學設計,而且他們還很有行動力。我幾乎和田老師是同時開始意識到移動互聯網對課堂互動方式變革的價值的。我想到的是利用已有工具的組合來進行課堂互動,而他們卻能馬上把想法用自己的產品實現出來,這就是差距。所以,idea從來都是不值錢的,做出東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