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讓你難以忘懷。就正如總會有一本書,在冥冥之中指引你的方向,改變你人生的軌跡。路遙的《人生》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中國首富馬云說,是《人生》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他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不然他還是一個蹬三輪車的零工。著名導演賈樟柯說,30年的閱讀史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路遙的《人生》,讓他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最早讀《人生》的時候,我還在上中專。青春懵懂,并未理解“人生”究竟是什么?也悟不出里面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更不能體會馬云和賈樟柯所說的影響的含義。我只是感性地在為書中的人物時而哭時而笑,時而痛恨時而惋惜。
春去秋來,物換星移。時至今日,當我回過頭來,再讀一遍《人生》時,不知不覺便已潸然淚下。有道是“年少不知人生味,讀懂已是白發人”。人生啊,總是充滿著無數種的可能,又面臨著無數種的選擇。每一次選擇,是明是暗?是對是錯?是得到還是失去?也許,只有你自己去經歷才能體會。所以,不到老了和白頭的時候,有些事情你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作家柳青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人生的選擇,選擇的人生。回顧書中主人公的人生,再想想你自己的人生,曾經經歷過怎樣的選擇?又將會面臨什么樣的選擇呢?……
城市與農村
對于我們這些在改革開放大浪潮中成長的一代人來說,城市與農村的抉擇是刻骨銘心的。
或許,你曾嘲笑書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逃離土地、向往城市。可事實上,這些年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又有多少人背井離鄉拋妻棄子到大城市里謀發展呢?又有多少人,不管謀的好還是謀的壞,都再也不愿離開城市回到故鄉呢?城市的建設是日新月異、高樓拔地而起、地鐵貫穿南北,而農村呢,逐漸衰敗與荒涼,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的凄慘,任誰看了都會傷心落淚。
和高加林一樣,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到大,大人們給我灌輸的觀念就是:好好讀書,將來有份體面的工作,能在城市里扎根,再也不用回到農村當農民受苦受累。
那時候,無形當中就有一種概念,似乎是城里人就高人一等,而“鄉巴佬”便被人瞧不起。所以,從小根深蒂固的一種念想,就是努力讀書,長大后到城里工作,決不回農村當農民。
有意思的是,時代的發展助推了我們的想法。無論你是讀了書還是沒有讀書的,讀的好上了中專大學的,還是讀不好初中高中沒畢業的,我們都已統統被這洶涌的時代潮流推向了城市。于是,我們見識了一個又一個城市發展的奇跡,見證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也見證了原來熱鬧祥和的故鄉成為了死寂荒涼的空巢。
直到現在,還有無數人的在往城市里遷移。每次回到農村,總會聽到這樣的話:今天又是誰誰誰在城里找了一份好工作,明天又是誰誰誰在城里買了一套三居室,后天又是誰誰誰把父母和家人全都接進了城里定居……總之,如果你沒有在城里買一套房,你就是個被人瞧不起的沒有用的東西。
是的,我就是那個沒有用的東西。雖然我沒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雖然我沒能在城里買一套房,雖然我把父母和妻兒扔在了農村,但我還是堅強地蝸居在這個繁華的大都市里,不為別的,只為心中的那口氣,只為努力拼搏實現夢想將來能榮歸故里。這樣的想法,多少人不是呢?
只是每當夜幕降臨,在都市的霓虹燈下,我還是會懷念原來那個純凈而祥和的鄉村,懷念在泥土里嬉笑打鬧的童年,懷念那些善良而淳樸的父老鄉親,懷念那段簡單、清貧而又快樂的農村生活……
但令我感到一絲驚喜的是,近兩年,家鄉也開始發生改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推進,古鎮古村落的保護與重建,讓原本陷入荒涼境地的故鄉獲得了重生。老房子拆了,我們住進了新村新家,故鄉搖身一變成為了“千年古鎮”,每到節假日,便有許多城里人驅車前來游覽觀光。老媽說:“這世界變化太大了,咱們農村也不差,照這趨勢,說不定以后城里人還得搬回我們農村住。”老媽的話是在有意安慰我,但我卻愈發覺著透著先知的光芒。
農村就一定很卑微嗎?路遙說:“我們出生于貧困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摒棄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首先要自強自主,勇敢的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給人帶來崇高感。”
城市就一定很美好嗎?路遙說:“這樣的城市是一個各色人等混雜的天地;而每一個層次的人又有自己的天地。最大的好處是,大街上誰也不認識誰,誰也不關心誰。他衣衫行裝雖然破爛不堪,但只要不露羞丑,照樣可以在這個世界里自由行走,別人連笑話你的興趣都沒有。”
理想與愛情
看完《人生》,曾和許多人一樣,痛恨高加林的背信棄義。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拋棄了深愛他的劉巧珍,選擇了黃亞萍這個鋪路石。他想讓自己的理想坐上愛情的船只順風順水的到達夢想的彼岸。但他孰不知,理想與現實是有很大的差距,而愛情里也容不得半點瑕疵,于是,他只能被命運捉弄,又重新回到農村。
其實,我們在感嘆主人公命運的同時,是否意識到自己也曾像極了他呢?高加林心心念著的是如何走出農村,到城市里去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們現在許多人,不也正念著如何升職加薪、城里買房、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嗎?
追求理想有錯嗎?選擇黃亞萍有錯嗎?曾經的我們,會固執地指責高加林,卻不曾想多年后自己卻變成了那個痛恨的人。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是不對等的,這樣的愛情注定是悲劇。高加林所具備的,正是劉巧珍所沒有的:劉巧珍所有的,又正是高加林所不具備的。這是一個合理與不合理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矛盾,一個現在還無法解決但將來必然要解決的矛盾。
假如高加林真的選擇了劉巧珍,他們就一定會幸福嗎?他們的人生就不會有變故嗎?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王寶強和馬蓉,這兩人在角色上與書中主人公截然相反,但結局是何其相似。不對等的愛情,即使你逃離農村,即使你功成名就,即使你多金富貴,最終也難逃離出軌分手、對簿公堂的悲劇結局。
其實,人生的許多選擇都無所謂對錯,因為未來永遠無法預測,不然我們也無須選擇。路遙說:“人生啊,是不可預測的。沒有永恒的痛苦,沒有永恒的幸福。生活象流水一般,有時是那么平展,有時又是那么曲折。”《人生》這本書,留給我們最大的思考應該是:當你選擇后,你就要執著的走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你只能想辦法解決,絕不能退縮,甚至逃避,也不要后悔,不要整日為自己所作的錯誤選擇而嘆息。
復雜的人生里,選擇是多方面的。有些路,一旦走錯,一生都會在矛盾與掙扎中度過,有些人,一旦錯失,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悔悟也無法彌補。只是,人生難免起起落落,總需要堅強的生活。經常回頭審視曾經走過的路,在年輕的時候少一些彷徨,多一份慎重,少一點草率,多一點從容,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生命就會有不一樣的色彩。
電影《童夢奇緣》里有一段臺詞說得好:生命是一個過程,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夠重來,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來。所以我們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擇,把握人生美好的愛情、把握人生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懷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揣一顆事事平常心,走好奇妙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看的書,卻是一本到了老年才看得懂的書。所以,我只想用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來與所有的年輕人共勉:
青春的列車緩緩向前,當你在岔道口張望時,只愿會少一點迷惘,多一點自信,牢記初心,不畏艱難,為夢想執著前行;愿你能尋找到人生的指南針,把握住航行的方向,即便遇上再大的風浪,也會堅定地向前行駛,成就精彩的人生。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能驕傲地向世人宣告:這世界,我來過!
(自由撰稿人危笑天,2017年,愿陪你一起讀50本書籍,看50部電影,聽50首歌曲,寫50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