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寫文章,還是不得不提我做過老師的那段經歷。
那時候接觸了大量的高中生作文,雖然不堪滿意,但是料想學生們年歲偏幼、閱歷不足,思考深度有限也是可以容忍得了;
滿以為讀了大學、進了社會定會有所改觀,可惜我還沒等到他們高考就已經灰溜溜逃離了教育界,所以我稱自己是退休教師,實際上我是教育叛逃者;
改投門庭之后,工作就是讀讀寫寫,旁側一班小同事每每陷入寫作難境時候總會拿著文章找我說道說道,就是這些文章強烈刺激到了我的吐槽點:
我擦嘞,寶貝兒,你都二十鋃鐺歲了,怎么還寫初中作文?
想想也是,部分人的寫作能力在初中作文當中升華到巔峰,然后就此一生……好點的會進化到高中應試作文。
諾,這不是嘲諷,要是嘲諷的話就不會說得這么客氣了。
定義一篇文章好壞的標準有很多:獨具匠心的設計、個性標致的語言、瑰麗奇詭的想象、白描手法登峰造極、腦洞大開無以復加、定無一字不用典、增一字多減一字少、balabalabala等等……有人文章寫得好,純屬祖師爺賞飯吃(陸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或者可以稱為神靈附體賴著不走(柏拉圖:靈感說);絕大多數人想寫一手好文章,勤讀多練是必不可少的,再者文章構思、立意、語言、亮點都是重點。
關于常見的問題呢,我在《啰嗦、冗長、不get點,你是寫文章不是做前戲》啰嗦、冗長、不get點,你是寫文章不是做前戲 - 簡書這篇文章里已經提到了,無非就是語言啰嗦、無用辭藻太多、文章節奏拖沓、沒有亮點。其實說來說去,這些對于寫作進階階段來說是常見問題也是重點。
第一、寫了一篇文章:早上吃早飯,中午吃午飯,晚上吃晚飯,睡前啪啪啪。讀者們想看的就是你啪啪啪的過程,可你偏偏忽略不計,寫了滿紙的早中晚三餐菜單,誰愿意看?
這不是要求創作者去迎合讀者感受,以讀者喜好進行創作。作為寫了十幾年詩歌自以為有逼格的詩人,最是厭惡這種曲意奉承的無節操的寫作方式。創作者的創作獨立特性是創作者本身的職業道德,應和讀者閱讀感受的創作行為,一方面會打破創作者對于文本的獨特性的展示,會造成創作者本身創作主體的依賴特性,另一方面又是對讀者在深層次閱讀理會方面的不尊重。記住,讀者要看的是作為創作者的你對世界的認知,而不是你將他們對世界認知進行的轉述。關于這個問題,空閑時我會專門談談,暫且落下。
無論寫文章亦或行事,總難以面面俱到。把諸事展開,細細詳寫,然后滑如流水,那不是講故事,那是寫日記。
重點、高潮、腦洞,隨便你怎么稱呼,就是一篇文章吸引人的地方。以獨具風味的語言表現視角特意的觀點,好文章總要有讓人讀到能陡然一震之處,就是亮點。文章千年,拾人牙慧總是落了俗套,一個新鮮的角度就像涼拌排骨時候點的那滴香油。
雖然強調不要讀者想看什么就寫什么,可總要知道寫什么會有人想讀,老生常談是下乘,標新立異才是經典。
第二、寫了十二年應試作文還不厭么?買本作文大全,里面啥都有了。
應試作文有結構。語文老師們總會推薦你:寫議論文,有把握的話寫散文,輕易別寫小說。詩歌?呸!諾,這就是詩歌除外的延伸含義。別笑,雖然我堅持詩歌是文學之冠、詩歌至高無上,可我在作文指導的時候也這么強調。嗯,我居然也特么這么強調。關于考試作文詩歌為什么除外我以后再說。
考場作文結構簡單得要命:一個切題的標題,一個漂亮點兒的開篇,古今中外的例子夾在中間,然后發散一個總結。只要不跑題,保底分不低,要是開篇有味兒、例子獨特、總結有點深度,高分兒沒跑。
這樣的文章對于閱卷老師來說簡單明了,關于怎么批卷這個也懂空閑了再談談。這樣的文章結構不是不好,而是……太過簡單,對于一個想寫篇好文章的創作者來講,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可對于許許多多的創作者,這種結構框架是最受歡迎的。寫文章,竊以為其實思維方式比立意觀點更重要一些。思維方式可以發散開來,獨特的結構模式,有趣的解讀視角,爭議性的站隊,都是吸引人的亮點。
打倒長篇累牘的觀點講解,要么以事例說話,要么簡而言之,要么解構重組,總之一個具有新意的文章結構遠比1、2、3更吸引人。
第三、讀者閱讀感受和作者創作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
先說句以外的。個人呢,是極反感無腦式故弄玄虛的寫作手法。先注意一點,是無腦式的故弄玄虛,對于真正有水平的“故弄玄虛”的手法我崇拜不已,我對我掌握不了的能力都是持朝圣的心態的。
別把讀者當傻子,以一種自以為無人發覺的低劣手法玩一些老套的文字花招,故意寫些讓讀者讀不懂的語言、或是建構些自以為高深的伏筆,你填補上了是成功,填不上叫挖坑,也叫自掘墳墓。
我強調詩歌忌諱修改,因為詩歌創作是下意識行為,表現的是瞬間狀態;而詩歌除外呢,修修補補才能盡善盡美。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艾布拉姆斯。他寫了本書,叫《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提出了文學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讀者。四者互有因果卻又各自獨立。作品之為主體框架結構,是最為廣泛的表現;世界是構成主體的最純粹最根本最原始的基礎特質;作家是世界與作品間承接的部分,是以獨立特性表現廣泛根基的間性探索及表現著;讀者有作家特性中含有的特性轉建為廣泛性世界。
文章的解讀由四類人進行完成,即其他創作者、理論批評家、讀者和反對者,四者對文本進行的解讀就構成了針對文本提出問題的所做出的答案。
其實以上一段除了故作高深之外,并沒有什么屌用。簡言之,就是想要完善一篇文章,光靠作者自己改是不行的。
創作者在創作時會進入到創作狀態,而在一個時間段內,針對這一篇文章會一直沉浸在這一個狀態之中,整體思維與該文本是統合成一的,難以發現文章中出現的任何問題,甚至很多時候連錯別字和語病都看不出來。
因此,若想完善一篇文章,你需要個幫手。就是其他人,即讀者。讀者的閱讀狀態是旁觀的、第三視角的,旁觀者清,更易于發現問題之所在。
哦,就是說,想改文章,找個人幫你看看吧。
長篇大論,博君一笑。后續會繼續寫一點關于寫作的心得,誠恐貽笑大方。
以上。如此而已。
孫陸辰
于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