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是德國作家羅爾夫·多貝里所著,曾在德國暢銷40萬冊,率先超越《喬布斯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首,從而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思考。
作者博覽群書并列舉大量的案例,以此說明人們常犯的思維錯誤,后分別一一列出。文中引用了眾多生活趣事、歷史故事、人際關系以及心理實驗等向我們生動形象的指出了思維錯誤錯在何處,全書展現出作者銳利的觀察并指出糾正的辦法,為我們列出了一張很好的思維錯誤清單。
推薦閱讀本書,主要是讓我們遠離思維陷阱,減少犯錯機會,拒絕思維被污染。
熟讀52種思維錯誤,即使不拿來“傷人”,至少可以提升自己,讓我們在職場和生活中少犯思維錯誤。
在這個浮華躁動的年代,我們需要一本鍛煉我們獨立思考的書指導我們前行,《清醒思考的藝術》,這本書將是你最好的反思清單。
2.
本書作者講解了常見的52中思維錯誤,分別由16種偏誤,6種效應4種謬誤,3種錯覺以及其他的思維錯誤構成。
我們先講講我們常見的偏誤。
幸存偏誤: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也就是高估了成功概率,解決的辦法呢,就是盡可能的常去逛逛曾經大有希望的項目,投資和事業的墓地。清楚的認清現實,對成功不抱有幻想,才能避免幸存偏誤。
確認偏誤:作者說這是所有思維錯誤之父,書中舉例有人服用了減肥食品,如果體重下降,則認為減肥成功,如果體重增加,則視為正常波動,將它忘記,連續數月生活在這種幻覺中,認為某種減肥食品很管用,雖然他的體重基本保持不變。但事實上服用減肥食品的人已經成為確認偏誤的受害者。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確認偏誤會帶來廉價理論,因此我們在與確認偏誤作斗爭時,要努力尋找反駁證據。
事后諸葛亮偏誤:作者提到事后諸葛亮偏誤是最頑固的思維錯誤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稱為“我早知道現象”, 事后諸葛亮偏誤為什么這么危險,是因為它讓我們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預言家,從而導致我們作出錯誤的決定。
互惠偏誤:互惠即你幫我,我幫你,但互惠偏誤呢,就是有人請你吃飯,你不想去但還是礙于情面去了,回來后你想著不能欠人家的,于是回請了,結果就是你們融入了一個怪圈。想想我們的周圍,你是不是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邀請,而讓你陷入了這個怪圈呢?
權威偏誤:你過分信任專家的話語,在面對權威的時候會降低獨立思考,事實上我們任何人都會犯錯,“專家”也會。
零風險偏誤:零風險只是想象中的,沒有任何事物是零風險的。無論是積蓄,健康,婚姻,友誼,敵人還是土地,沒有什么是絕對安全的。
聯想偏誤:作者提出聯想偏誤會影響我們做決定的質量。比如,我們傾向于不喜歡送來壞消息的人,我們食用一種陌生果子,食后不舒服,于是將來我們就回避相應的植物,認為它的果子有毒。知識就是由此形成的,但錯誤的知識也是這么形成的,這就是書中提出為什么經驗有時讓人變蠢。
書中還提到了6效應,4種謬誤和3種錯覺。
6種效應分別是:過度自信效應,對比效應,稟賦效應,錨定效應,光環效應以及框架效應。
我們來講講對比效應,書中說對比效應是最常見的思維錯誤之一。
我們多數人都會有走進對比的誤區,比如:一種100歐元降到70歐元的產品,會顯得比一直就賣70歐元的產品更便宜,而事實上最初的價格根本無關緊要。商場超市老用這樣的對比效應,吸引顧客購買,想想你有走進過這個誤區嗎?書中還提到對比效應有時能夠毀掉一個人的整個生活:一個漂亮女人嫁給了一個相當普通的男人。為什么?因為她的父母都很厲害,她覺得普通男人更好,雖然他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好。
而光環效應,是指我們讓某一個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比如我們相信長相好的人更容易事業有成,一家聲譽良好的制造商的產品質量更好,教師們會本能的給長相好的學生打出更高的分數。作者提出光環效應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不到真實的特征,因此我們要排除醒目特征,因為光環效應往往是無意識的。說到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在平常生活中也容易犯這樣的思維錯誤:比如一個穿西裝打領帶的人和一個滿身紋身的人,我們更容易對穿西裝打領帶的抱有好感,而對滿身紋身的人提高警惕,你是不是也會犯這種思維錯誤呢?
我們再來說一下4種謬誤和3種錯覺:分別是稀少性謬誤,賭徒謬誤,基本特征謬誤,關聯謬誤,游泳選手身材錯覺,控制錯覺,預測的錯覺
書中舉出例子:為什么餅干越少越好吃?羅馬人說的物以稀為貴,實際上這種稀少性謬誤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作者提出我們對稀少性的典型反應是喪失清醒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按照價格和作用判斷一樣東西。
另外專家們每天都在用他們的預測轟炸我們,這些預測有多可靠呢?事實上專家不必為錯誤預測付出代價,真正受影響的是相信這些預測的人,作者提出結論:請你對預測持批評態度,引用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的一句話“我不作預言。我從沒做過,我永遠也不會做。”
從眾心理:英國作家毛姆說過“就算有5000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作者還提到從眾心理是僅次于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惡魔。因此我們在避免錯誤思維方式時,要警惕從眾心理。而團體迷思是從眾心理的一種特殊情況,書中舉例你曾經在某次會議上克制自己,沒有說出你的意見嗎?肯定有過。如果人人都這樣做,就會出現團體迷思: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決定。
我們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在生活中,有遇到過從眾心理的思維錯誤嗎?
選擇的悖論:選擇多是進步的標尺。有所選擇是將我們與計劃經濟和石器時代區分開的東西。是的,有所選擇令人幸福。但這也有一個“度”,過多的選擇會降低生活質量。專業術語稱之為選擇的悖論。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不滿指南》一書里說明了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有三:第一,選擇范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第二,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作出更差的決定。
第三,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不滿。你如何能夠保證從200個選項中作出完美的選擇?答案是:你不能。選擇越多,你在選擇后就越沒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滿。
怎么辦?請你在端詳面前的選項之前,仔細考慮你想要什么。請你寫下你的標準,并務必遵守它們。你要明白,你永遠作不出完美的選擇。在生活伴侶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適合你嗎?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情況恰恰相反: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替代途徑:
什么是替代途徑?替代途徑是指,所有同樣可能發生但沒有發生的事情。
書中說道替代途徑是無形的,因此我們很少會想到它們。任何玩垃圾債券、期權和信用違約互換,掙到數百萬歐元的人,都不該忘記,他同時有一堆危險的替代途徑,它們會直接將他拖進毀滅。
因此,風險從來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別拿通過冒險的替代途徑獲得的成功太當真。蒙田曾說:“我的生命充滿不幸——這些不幸大多沒有發生。”
享樂適應癥:
書中提到作者朋友是一家銀行的經理,靠彩票中獎獲得了巨額的收入。頭幾個星期他喜形于色,但不久人們就看不出他的興奮了,6個月后他前所未有地不快樂。發生什么事了?幸福感在3個月后煙消云散了。而事業上邁進了一步的人在平均3個月后的幸福感又與先前一樣了,就連那些非要駕駛最新款保時捷的人也一樣。科學里稱這一效應為享樂適應癥:我們工作、升遷,給自己購買更多更漂亮的東西,但我們不會變得更幸福。
作者提出了科學的建議:1.避免很長時間也不會習慣的負面效應,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累等2.請你對物質的東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車、房屋、分紅、中彩票、得金獎等3.持續的正面效應主要與你如何利用你的時間有關。
也就是我們要讓自己得到盡可能多的自由時間和自主權,最愛做的事情,以保持長期的幸福感。
跋
愛默生說:在群體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
那我們怎么做到在生活中不犯思維錯誤的呢?答案是:做不到。
準確地說我們根本不想這么做,回避思維錯誤是很麻煩的。
但我們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思維錯誤清單,逐一核對,可以允許發生錯誤,這樣你會生活得更輕松。只要我們能夠有一定把握應付生活,只要我們在關鍵時刻小心留神,我們的決定是否完美,其實并不需要太在意。
3.
思維錯誤、認知陷阱隨時伴生于人類,一不小心我們就踏進了思維陷阱。書中作者用52小節列出了人類思維錯誤的清單,這些思維錯誤都是我們容易犯的思維錯誤。比如從眾心理、光環效應、稀少性謬誤、事后諸葛亮偏誤等等。
閱讀本書的一個重要意義是了解我們自身存在的思維錯誤,從而減少我們走進思維錯誤的誤區。
那我們再來談談為何有這么多的思維錯誤,難道獨立思考這么難嗎?
看完本書,我總結了一下,因為有眾多的影響因素影響我們思考和判斷,比如情緒、慣性思考、或者錯誤的因果、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錯誤評價,所以說我們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都是非常重要的哦。
但我們也不必要求自己什么錯都不能犯,因為我們并不是神,我們可以允許發生錯誤,只要我們在關鍵時刻小心留神,其他時候我們的決定是否完美,其實并不需要太在意。
好了,本書的學習到此為止,希望大家好好閱讀本書,用一句話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犯52種思維錯誤吧。好了,開個玩笑,希望我們都能保持理性的思考。
(嘗試寫讀書筆記,未成功,放到這里當個紀念吧)
無戒365挑戰訓練營(第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