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器官作為一種生理構成是天生的。
性別和性喚起的方式不僅依賴于此。
一些個體既有男性生理特征也有女性生理特征。
性別和性的概念顯然有其生物學基礎,但即便是生理現象也會被文化所解讀或影響
自古希臘時期起到17世紀末,西方主流的是單一性別模式,即只有男性,女性的一些生理結構是男性的倒置或發育不全。女性是未發育完善的男性。直到十八世紀早期才開始將女性和男性明確區分為兩種不同性別(Fausto-Sterling, 2000)
雙重性別
標準的男性和女性
雙生性別是指個體在解剖學上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有三種情況
1 真兩性人:同時具有睪丸和卵巢
2 男性假兩性:有睪丸和部分女性外生殖器,沒有卵巢
3 女性假兩性:有卵巢和部分男性外生殖器,沒有睪丸(Zucker, 2000)
雙重性別比例是2/10000(Sax, 2002)
歷史上相當一段時期里,雙重性別都被認為是有別于男性和女性的“第三種性別”,很多社會文化里,對雙重性別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性別角色都會特殊對待。
美國平原印第安人部落里曾經將沒有典型意義上男子能力或性別特征,以及缺乏好斗性的男人稱做伯達奇。他們認為伯達奇擁有某種特殊能力,在一些時候可以在醫療或祭祀中行使薩滿巫醫的職責。
印度第三種性別被稱作畢加,包含男性和女性雙方面的成分,并且被認為是神圣的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贊比亞族人管雙性人叫庫魯—阿嗒唔,他們可以選擇成為薩滿或靈醫
現代西方社會普遍接受只有兩種性別,混合性別被認為是生理缺陷或疾病。具有雙重性器官的嬰兒會被注射激素或接受手術以成為正常的男性和女性。
成為男性或女性,是一種必須遵守的社會規則,但應該推遲到兒童足以為自己做決定的年齡,才能為他/她們實施外科手術(Colapinto, 2000; Zucker, 2002b)。
在現代社會,有研究表明雙性兒童在日后的生活中最終都會遭遇情感或心理問題(McKenna, Tiefer, & Schober, 2002; Preve, 2003).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是正常男性或女性的不完全形態。這種觀點還意味著很多人在幼兒時期被強制手術,而其中的一部分人長大后對這一決定表示悔恨(Diamond, 1998; Vilain, 2001)。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從進化圖式過程來看,人類從來就是只有兩個性別,談論其他性別沒有任何的生物學意義。
最好將男性和女性視作一系列不同屬性的變化組合
性別認同和性別角度
明確的生理特征,但當被問到內心感覺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是男性化多一些還是女性化多一些的時間,問題就更復雜了。
人們對自己是女人,還是男人或者是介于二者這宰,存在一個穩定的認識,這種關于自我性別的隱密內心感受稱作性別認同
通過這樣一些外部表現證明自己是男性,是女性,還是跨性別的程度。這種對性別的公開外顯表達被稱作性別角色。這個標準一部分來自于生理因素,另一部分來自于社會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