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自2011年進入國內以來,發展漸入佳境,從平臺數量到交易額都在不斷攀升,據相關數據顯示,到今年6月底,眾籌平臺總數已達414家,其中正常運營中平臺共267家,占總平臺數的64.5%,我國眾籌行業正在以迅猛之勢進行發展。
據零壹數據顯示,在規模上,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眾籌籌資規模在83至88億之間。產品眾籌、股權眾籌和權益眾籌規模分別在21.8億、35-40億和25億左右。另外,影視眾籌、實體店眾籌、汽車眾籌三個垂直細分領域上半年籌資規模分別在3.5億、6.5億和23.6億左右。
眾籌的發展雖呈現出了燎原之勢,但仍然存在不足。從平臺增加數方面看,上半年平臺數增加僅20家,同比減少84.1%,較去年下半年減少74.0%。與以往飛速增長是現象相比,出現減少的狀態和監管政策及宏觀環境的影響不無關系,同時,還受到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影響,因此,上半年有眾籌平臺退出倒閉、停運或轉型,除個別平臺之外,今年二季度股權眾籌平臺籌資規模出現普遍下降。不過,出現此類現象的多為小平臺或不法平臺,平臺數量整體下降,但質量卻明顯提升。
眾籌在發展過程中,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如首先,好的眾籌項目比較匱乏,眾籌平臺的審核嚴格,項目通過率低,即使通過審核,在規定時間內成功獲得足額籌資資金的比例同樣較低。這說明眾籌的模式、行業、項目等還需要繼續挖掘探索,只有更多優質的項目眾籌才能正常發展。其次,投資人對項目的期望過高。眾籌的特點是小額、大眾、公開,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小額,幾千塊錢便可以參與,當然和小額相對應的收益也相對低,而投資人對于眾籌的收益給予過高的期望,即便獲得足夠籌資金額的項目,其成功實施,完全達到投資人期望的比例也不高。這還需要投資人對于眾籌行業的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再次,投資人對于新生事物接受起來慢,不夠活躍。眾籌在國內的發展時間比較短,很多投資人還不是很了解眾籌的具體詳情,對于眾籌項目活躍度不夠,影響眾籌的籌資速度。
互聯網金融行業專項整治越來越嚴格,眾籌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的同時,眾籌行業仍存在一些機會,如股權眾籌試點由國務院批準,正在包括上海、北京等多個省市推動相關試點;還有以取得物權為手段的二手車眾籌發展趨勢明顯;部分垂直細分領域如影視眾籌、實體店眾籌被資本看好。由此可看,國內眾籌行業的發展將有很大的空間。(文章內容由津門投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