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句白話解說:
打仗很貴的,戰爭成本極高,打不起!
要想一次性解決,一戰而定,就要做好實力對比,風險評估,降低戰爭成本,不打沒有勝算的戰,要慎戰,更要速戰。
作戰篇
1、打仗不是打兵馬,是打錢糧。(實力對比,風險評估,勝算幾何)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欲戰,必先算其費,務因糧于敵也。
(馳車千駟:馳車,是輕車,戰車。一輛戰車是七十五人,車上配甲士三人,跟著步卒七十二人。
革車千乘:革車是輜重車,裝糧食、戰具、炊具等。一革車配十個炊事員,五個保管員,五個管養馬,五個砍柴打水的,一共二十五人。
所以帶甲十萬,馳車千駟加革車千乘。)
2、戰爭是為了獲利,如果打的時間太久了,消耗太大,就得不償失。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切不可窮兵黷武。
(引申:治世和盛世——中國歷史上的好日子,是治世和盛世。治世:休養生息,稅收極低,貿易關稅、過路費、過橋費全部沒有。負面清單也沒有。煮海造鹽,開礦煉鐵等等,都會使得社會財富猛增。而盛世:是繼承治世之后的朝代。能做好就是康乾之盛,做不好就是漢武帝窮兵黷武拖垮國家經濟。)
3、拙速,就是準備要慢、動手要快。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打仗時間拖得太長了,后方和外交都會出問題。如果兵疲氣挫,力盡財竭,列國諸侯就會乘你的危機而起兵進攻。那時候,再有智謀的人,也束手無策。
4、利害關系:先考慮避害,再考慮趨利。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利害相依而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經營和打仗一樣,是九死一生的事情。為什么我們的趨利意識總是百倍于避害意識?主要是因為僥幸心理,賭一把。有人說,大不了重新來過。)
5、把戰爭成本降低,就能提高勝算。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役不再籍:就是打一次仗征兵一次就解決問題,不要打仗打到一半,人打沒了,又回國征兵。
糧不三載:就是兩載。去的時候帶一次糧,回來的時候再送一次糧給軍隊路上吃。中間吃什么呢?“因糧于敵。吃敵人的,能克敵拔城,得了他的儲積,就不用國內運糧了。)
一次性把事情做對,一定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
管子說:“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眾有饑色。”
財竭則急于丘役:丘役是指春秋時期魯成公的丘甲制。
古代征兵制度,按土地和人家來,《司馬法說:“六尺為一步,一百步為一畝。一百畝為一夫,三夫為一屋,三屋為一井,四井為一邑,四邑為一丘,四丘為一甸?!?/p>
征兵役為甸為單位,每一個甸,出一輛戰車,也就是四匹戰馬,甲士三人,步足七十二人,還要出牛十六頭。
魯成公推出的丘甲制度將一甸為單位改成了一丘為單位。
《孫子兵法》反復強調錢糧貴重,戰爭成本很高,打不起!
6、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不知柴米油鹽貴者不可當家。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一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桿一石,當吾二十石。
(戰事拖久了,就力屈財竭,從政府到百姓都要破產。原野之民要運輸糧食,以財糧力役供軍之費,家產內虛。所以智將一定要想到吃敵人的糧食。
7、激怒和利誘,讓士兵變成亡命徒。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殺敵靠憤怒,奪敵靠獎賞。千萬人的軍隊
軍隊開出去,必須給士兵一個殺敵的理由,讓每個人都成為“激情殺人”的亡命徒。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兩種感情可以讓人忘記危險,一是憤怒,怒氣上來,就什么都不顧了;而是貪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8、要看清楚誰是第一個登上城墻的。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賞其先得者,就是奪得第一輛戰車的士卒。因為先得者,往往就是倡謀者。他先成功,后面的才會一哄而上。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死存亡之道”孫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也把敵人保全。他的整個軍事思想,是慎戰的思想,是不戰的思想,即使要戰,也是速戰的思想。)
(摘要內容均來源于華杉講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