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子的小心思》,作者是德國的醫學博士GiuliaEnders。
這本書主要從三個方面給我們展示胃腸系統,第一部分是胃腸道的結構,第二部分是有趣的腸神經,第三部分就是介紹我們胃腸系統的“居民們”——微生物,我們人體的微生物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非常龐大,而且微生物的存在,跟我們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密切相關,如果想保護好胃腸道,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去了解的。
首先來看看這本書里有哪些知識點讓我腦洞大開:
第一點,闌尾的作用。一直以來,我們都說闌尾是沒有什么作用的,甚至還到處宣揚說日本人一出生就會把闌尾給切掉,免得日后發生闌尾炎。但是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其實闌尾也是我們免疫系統的一個成員。健康的闌尾里面會有很多優質的細菌,當人經過一輪嚴重的腹瀉時,腸道里面的細菌很多都已經被排出來,這時候如果有需要,闌尾會出手相救,把它圈養的優質細菌放出來,免得我們的腸道被那些壞細菌侵占地盤。雖然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比較低,但是闌尾總算得以正名,并不是一無是處的。
第二點,弓形蟲,之前在TED演講里面,有過一個科學家說,當老鼠被弓形蟲感染了之后,它對貓的恐懼就會消失,遇到貓的時候會主動上去讓貓把它給吃了。這是因為弓形蟲雖然能在很多動物身上生長,但是只能在貓的身上繁殖。所以它改變老鼠神經系統的遞質,讓貓把老鼠給吃了,這樣它也就到家了。這本書也提到這樣一個理論,并且提到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被弓形蟲感染的,有科學家做過實驗,那些感染了弓形蟲的人,出現交通事故的比例會比沒有攜帶的人高。在我們的認知里,人類比其他的動物厲害多了,但是卻也逃不過被這些微生物改變命運的遭遇。不過這些認識都是發現還沒多久,還有待人類去不斷探索。
第三點,幽門螺桿菌,之前做過消化系統藥物的銷售,當時知道醫生對幽門螺桿菌的認識,有一方是支持根除,無論是否有胃腸道疾病,都要根除。另一方是說,如果有胃腸道疾病,才需要根除幽門螺桿菌,那是因為在中國,在家庭里面多數都是在同一個菜盤里夾菜,幽門螺桿菌非常容易感染,沒有患病的時候根除了也沒有什么意義。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沒有這么簡單。幽門螺桿菌有它不好的一方面,它會降低胃粘膜的保護力,刺激、破壞胃壁細胞,還會釋放毒素造成全身的傷害(與帕金森病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它也有好的一方面,幽門螺桿菌攜帶者患肺癌和中風的概率比沒有攜帶的人降低了一半。也可以舒緩我們的免疫系統,降低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
第四點,腸神經,人之所以為人,并不僅僅是我們有大腦那么簡單,我們腸子也有控制自己的神經,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吃進食物之后,過了口腔或者食管,這些食物就像進入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知道它們都遭遇了些什么。腸神經也有它的規律,就像我們的生物鐘一樣,需要按時排便,按時清潔(對了,小腸是非常愛干凈的,結束消化工作2小時后,它會清潔得潔凈如新,一點異味也沒有)。所以人們旅行的時候容易胃腸道不適,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打亂了腸神經的規律。大腦有時候也需要腸神經的幫助,如在壓力或緊急的情況下,大腦會給腸神經下指令,這時胃腸系統的血液循環就會大幅降低,容易產生胃腸道疾病,這也是應激性潰瘍發生的機理。
另外,這本書語言生動有趣,給人一種到胃腸道里面參觀了一次的感覺,并且還流連忘返,里面還有很多有趣的插圖。確實是一本值得去讀的科普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