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時間性的,交往是空間性的”——周國平
? ? ? ? 這是周國平《人生哲思錄》中的一句話。我沉思許久,覺得甚有道理,卻始終想不明白為何如此定義。很多時候我都在思考獨處與交往的關系。我身邊有很多女生,她們無論做什么都希望有人同行 。吃飯,跑步,甚至是課間上廁所……雖然自己不是如此,但仔細想想一人在食堂吃飯的時候亦有些不自在。想來原因大概是怕被熟人看到會感到窘迫 ,畢竟一個人總是會顯得落寞可憐。
? ? ? ? 但漸漸得我不再害怕這種窘迫,之前大概是習慣了吃飯就要有人一起這種看似約定俗成的規矩。但實際上,那些一個人吃飯的人真的是落寞可憐嗎,我覺得不然。他們也許像我一樣追求獨處,卻比我更獨立更有思想。
? ? ? ? 越來越覺得屬于自己的時間太有限了,我們的生活要么是和別人活在一起,要么是活給別人看。真正留給自己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每天忙忙碌碌 光彩照人的你是你,還是癱在椅上疲倦勞累的你是你?披荊斬棘積極進取的你是你 ,還是軟弱委屈無人問津的你是你?都不是,我知道真正的自己藏在靈魂的最深處。我能感到她的存在,卻總是抓不住碰不到,她冷靜睿智淡然,像一個長者,充滿了自信與魅力。我想接近她尋找她 ,可與自己獨處的時間那樣少,那樣少,我越來越看不清她了。
? ? ? ? 所以我明白 ,我從不害怕獨處,我只是需要時間去追求獨處享受獨處,去尋找真實的自己。獨處之時間性大致于此。
? ? ? ? 但一直令我疑惑的是我喜歡集體的歡愉,喜歡那種歸屬感。一旦歸屬感落空,我會感到很不自在。直至今日讀到周國平先生的“獨處是時間性的,交往是空間性的”一句,才若有所思。思考不深擅自揣度先生這句話的意義是我們身處人的社會,無論性格如何,處于什么地位,都要在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而交往的意義便在于尋找這種歸屬感。一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然會感到心慌落寞。所以交往其必要性就在于尋找自身的社會歸屬感吧。
? ? ? 曾經我因為找不到歸屬感而疏遠集體,表現冷淡。我以為這是性格使然,這樣看來,唯有交往、參與,才能求得心安與歸屬,找到自己的位置吧。
? ? ? ? 同時 我從不質疑獨處的意義,這種獨處不是刻意疏遠、性情冷淡而內心憂慮 ,我追求的獨處是那種自在坦然真正的不在意,使自己完全釋放。
? ? ? ? 先生的文字那樣深刻,簡簡單單的思考尚不足以體會其中的全部內涵,相信時間會告訴我其中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