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變大,經驗越來越多,吃過的虧和上過的當也是日積月累,開始知道有些事情如果以某種方式開始,會碰到什么樣的問題,會走一些彎路。開始對一種事情有一種以上的處理方法,而且能夠知道每種方法的利弊。開始變成某種日常經常做的事情的熟練工,能夠有技巧了。
于是,也開始滋生一種毛病:好為人師。
對于一些年輕同事,剛畢業的或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愿意在閑暇之余說兩句。給他們點建議和意見,以過來人的身份。并且希望他們能聽得進去,能照著去做。但是,很多時候卻事與愿違,他們仍然按照他們的思路和習慣去做。還有一種習慣,就是對于新來的、專業度不是很高的領導,有時候也會犯這個毛病,給領導提個意見和建議。但是,基本上也是沒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感受?會不會也碰到這種問題?我猜想應該也會,也許我并不孤獨。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意見沒有道理,只是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時機和方式不對。很多時候,我們提意見的時機會是在別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盡管方式不是最好,沒有我們的方法效率高、質量好。但是,請注意,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處理過類似的事情,但是他們動腦了,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在嘗試解決。不管結果如何,他們至少嘗試了。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形成對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的更深的認知、完整的認知,也就是說他們還沒有能力判斷他們的方法是否能順利解決問題,解決的效率和效果是否是最好的。當然,合情合理,他們也就無法判斷我們的建議和意見是否更好。
另一方面,他們也無法判斷我們的意見是否適合他們。其實,我們也未必能確認。畢竟,人與人是不同的。所以,最終的結果基本上是可以預料的。
但是,如果這個人正對目前的問題一籌莫展,正愁不知從何下手的時候,我們如果恰好有時間,如果恰好以前處理過類似問題,我們如果能給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對方就容易接受了。因為他或許沒有別的選擇,或許時間所迫沒有辦法,或許真的想不出來辦法。這個時候我們的意見就是及時雨,就是雪中送炭了。我想這時的意見或者就可以叫做“建設性意見”了。
當然,作為建設性意見,必須是正向的,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是有能力或辦法從另一個對方想不到的角度解決問題的,甚至具有一定顛覆性的。所以,我們可以少提意見,提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