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后秦始皇都干了什么?(2) ” ——巡游全國
【原文】 (略)
[白話文]
(公元前220年)始皇巡游隴西、北地,至雞頭山,又經過回中宮。在渭南建筑長信宮,建成后,又更名為極廟。從極廟筑道路通往驪山,建筑甘泉宮前殿,又筑甬道與咸陽相連。再以咸陽為中心,修筑高速馳道通往全國。
[點評]
這是秦始皇的第一次出巡,此次出巡之主要目的在于鞏固大秦帝國的西北邊防。
(前219年)始皇東行巡視郡縣,登上鄒縣的嶧(yi)山,立石碑,歌頌自己的功業。于是召集魯地儒生七十人,到泰山下,商議封禪大典。有儒生說:“古代帝王封禪,都用蒲草包裹車輪,不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然后清掃地面來祭祀,席子用草席。”其他眾說紛紜,始皇聽了,覺得都難以施行,由此罷黜儒生,不聽他們的,直接下令修筑上山道路,從泰山南麓上到山巔,立石碑,頌功德,再從山北車道而下,到梁父縣,舉行封禪大典,其禮儀由掌管祭祀的太祝制定,跟古代秦國在雍縣祭祀上帝的禮儀差不多,而封藏保密,世人無法知道。
于是始皇東游到海上,行禮祭祀名山大川及八方神仙。始皇向南,登上瑯琊山,十分高興喜歡,停留了三個月,筑瑯琊臺,立石碑,頌功德,抒發他志得意滿的情懷。
當初,燕國人宋毋忌、羨門子高等聲稱有羽化升仙之術——老而不死,身體消失,變成神仙,升仙而去。燕、齊兩國一些迂腐怪誕之人,都爭相學習。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等,都相信他們的說法,派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說這三座神山都在渤海之中,離人不遠。但山上的神仙不喜歡人去,船快接近的時候,就用風把它吹走。曾經有上過仙山的人,說山上有神仙和不死之藥。等秦始皇到了海上,那些方士和齊國人徐市都爭相上書說仙山的事。于是派遣徐市(徐福) 帶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訪求,船來往海中,都拿風來說事兒,說:“看見仙山了,就是過不去啊!”
始皇回程時,經過彭城,齋戒祭祀,想把相傳之前沉入泗水之中的一座周鼎打撈上來。派了上千人潛水去找,也沒找到。于是向西南渡淮水,到衡山、南郡,乘船于長江中,到湘山寺,遇大風,幾乎無法渡江。始皇問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葬于此地。”始皇大怒,派囚犯三千人,伐掉湘山所有樹木,讓湘山只見赤土,不見草木,以示懲罰。于是才由南郡,經由武關回咸陽。
[點評]
這是秦始皇的第二次出巡,主要目的在于封禪泰山,也有追求神異以長生不老的成分在內。
這一段前面是始皇侈心于封禪,后面見始皇惑志于神仙,資治通鑒詳記其事,是深著其驕奉之失,垂萬世之鑒戒也。
當初,韓國人張良,其父親、祖父以上,五代人在韓國為相。到了韓國滅亡,張良散盡千金家財,想為韓國報仇。
(前218年)始皇東游,走到陽武博浪沙時,張良派大力士操鐵錐狙擊始皇,誤中副車。始皇心驚膽裂,即刻搜捕,力士已逃去無蹤,令天下大索十日,還是沒抓到。
始皇繼續東行,登上之罘(fu)山,刻石記功,回程時,前往瑯琊,經上黨回咸陽。
[點評]
這是秦始皇的第三次出巡,目的主要在于巡視之罘、瑯琊,回程時巡視趙國。途中遭受張良(后來楚漢相爭的重要歷史人物) 的狙擊。
(前215年)始皇登上碣石山,派燕國人盧生尋訪古代仙人羨門,又在碣石刻石記功,拆毀城墻,堤防也拆除。始皇又向北巡游,然后取到上郡回咸陽。盧生派人從海上回來,上奏說一本預言書,叫《錄圖書》上的話:“亡秦者胡也。”始皇于是派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北伐匈奴,要滅了胡人。
[點評]
這是秦始皇的第四次出巡,主要目的在于巡視北部邊境,為將來抗擊匈奴作準備。有人說,亡秦者胡也,應在秦二世胡亥身上,秦始皇沒注意自己有個兒子名字里有“胡”字,反而去打匈奴。其實,盧生所獻“亡秦者胡也”的圖書,最多只是秦始皇出兵匈奴的推動因素,而不可能是根本原因。
秦始皇一統天下后,多次巡游全國,可謂半公半私:從國家的利益角度來說,是體察局勢鞏固政權;從私利角度來說,一是宣示唯我獨尊,二是追求長生不老的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