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修建埃及金字塔用了20萬人的人力,長城用了1000多萬的人力。歷史告訴了我們,靠自己一人獨挑大梁是很難的,我們需要“團隊”才能做成許多事。
而建立“團隊”的基本,除了有一套基本的制度之外,我們還需要依靠主動地溝通協(xié)作才能讓事情一點點接近完美,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質保量。
然而,我們很多人卻因為「溝通」而敗下陣來。
很多人在團隊合作的時候,覺得溝通真的好難。
我明明說的是A,可是他覺得我在說B;好吧,我怕我沒說清楚于是我再說了一次是A,對方覺得別說了,他還是覺得B好。
溝通無能,可能是世界的「多樣性」所致?
世界是很多樣的,而多樣性代表了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思維方式。
當我們說一個團隊充滿多樣性,很多元的時候,我們似乎是在代指團隊的公平和開明。我們在一開始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可是當它出現(xiàn)在團隊的合作中,特別是在大家需要確定一個統(tǒng)一方向的時候,多樣性反而會成為影響各自溝通的最大障礙。
比如上面說的你說A,我覺得是B。看似是一個“你不懂我的心”的意思,其實很有可能是一個兩方思維方式,角度不同的問題,并不一定是他的邏輯沒你好,或者你的腦子比他笨這種單一的衡量標準。
在一些尋求主流的國度里,這個本來隨時存在的多樣性,很多時候因為「各種原因」被我們過于主觀地誤解是別人的問題,或是自己的錯誤。于是、逐步地,大家便認為優(yōu)秀應該、大概只有一種(比如開朗大方顏值高),傻逼也只有一種。
過于地單調,主流之后,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這個問題,便會影響到很多工作場合中的重要決定,會讓我們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都受到約束。
比如今天要講的:
他犯錯(SB)了,我要不要指出來?
照理說,一個人做錯了事情,是很容易看出來的。比如,小張把會議時間搞錯了,誰有空指出來就行了。可是為什么放到了一個工作環(huán)境里,類似這樣的問題,竟然會成為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呢?
1.因為我們對問題的判斷力有差。
類似上文里,對多樣性的解釋。很多時候我們所擁有的不同思維方式,讓我們在看待問題方面、分析事物本質的時候有區(qū)別、偏差,并一定能夠抓住重點。比如小張會議時間錯了,和之前的不一樣的背后,或許是不是有其他原因,或許是不是時鐘壞了呢?
不過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知道問題背后的可能性的,所以我們害怕承擔當SB的風險,于是就盡量地不去直接指出問題。于是這成為很多時候簡單問題無法解決的原因。
可是,歸根結底,是因為下一個的原因。
2.我們不知道如何指出錯誤。
周忌諷齊王納諫乃大師級納諫案例。然而實際你讀下來,你會覺得周忌的方法是非常簡單的。他僅僅是把自己的生活例子講出來,給齊王以啟發(fā)而已。
其實生活中很多問題,真正邏輯上復雜難的有多少呢?我們不是戰(zhàn)略分析師也不是物理學家,我們大多僅僅為了是約他還是約她,是跟他講還是不講這種很小家子氣的問題而煩惱著。
因為我們不懂如何說話,所以我們并不了解一些簡單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我們卻又忽視這方面的鍛煉和培養(yǎng),有時太忽視了就讓自己在這方面變得很落后。
不過,這還的確不是誰都能夠做得出彩的事情。蔡康永曾寫過一本《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里面大多用案例來提示讀者應該在說話時擁有怎樣的思考方式。然而因為蔡康永自己家境殷實,人好智慧高,經歷豐富,也當了很多年記者,有過鍛煉的他自然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方面有過人之處。
可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范圍狹小,學習興趣低,也沒有興趣去提高自己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因此,大多數(shù)人這方面的能力是很弱的,是不知道如何指出問題的。
3.我們都在假裝成熟,客觀。
很多前輩曾提醒我們說,不要輕易地說別人壞話,或者指出問題引火上身。看過上面2條之后,我們似乎便會發(fā)現(xiàn),其實問題本身并不困難,而是我們被動、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讓它變得無法解決,甚至復雜。
而對于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擁有這樣的態(tài)度可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因為所謂的獨善其身,成熟并不是一件能夠輕易從“天賦樹”里獲得的技能。它可能是需要你具備靈敏的察言觀色能力,以及多年積累才會擁有的能力。很多事情我們在沒有足夠的經歷和思考之前,我們根本看不到它的背后邏輯,找不到自己渴望的答案。
對于很多人來說,所謂的成熟與客觀,或許僅僅是他們不想解決問題,或者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一種合適的“臺階”。當然,這并不是什么缺點,因為很多事情的真的是沒有答案,它背后的運作規(guī)律和發(fā)展跡象,是多線程,網狀,極其復雜的。能不能解決并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人SB卻不指出的時候,錯的是我們咯?
No。
一個事情的對錯我們是很難把握的。但是我們對待一個問題的態(tài)度,我們卻可以把握。
當我們覺得一個人SB,我們通過冷靜思考了各種可能之后,了解到判斷錯誤的風險之后,做出那個決定或許改變不了什么事情,但是可以改變我們自己。
當你看到同事SB,你主動幫助,你鍛煉的是你的熱心;當你看到他SB,你冷靜分析后娓娓道來,鍛煉的是你的客觀與耐心;當然,你什么都不做,作為旁觀者,我也認為你鍛煉了自己不被外界打擾,專心工作的能力。
人們看到問題,他可以分析,可以不分析;可以解決,也可以不解決。但是歸根到底,做過的決定會一點一滴地塑造自己。
為什么這么多人沒看到他SB,而你看的到?
這或許就是上帝的旨意,他在提醒你
“如果你早有自己答案的話,干嘛還在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