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啟蒙圣經2個爸爸,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今天要和白領們說的就是他!有的人可能要說我老生常談了,可是常談的精髓你們都get到了嗎?
今天不想說投資的理念,只想談談一個現實——以白領為首的打工族們打工奮斗,累死累活,加班加點還越過越窮了究竟是為什么?
朋友(男)國內工科211工科碩士,3年實踐部部長,期間通過積累的經驗和人脈搞了些事情,可謂學業、事業兩不誤,還賺了些外快。畢業后校招進了一家500強國企,成一名低職級普通員工。入職后,開會、匯報、招標、談客戶、做產品、做運營、出差、檢查與被檢查、通報與被通報(當然還有日日寫日日新的PPT),期間成功孵化億元級新產品,負責從孵化、上線、測試、試運行到商用及后續運維管理、客戶營銷、合作商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能完成這樣的產品,他背后付出了多少時間、精力,磨滅了多少人性的歡愉,放棄了多少可能的機會與價值,這只是他眾多工作中及其日常的工作,幾年來,類似的工作還多著呢……4年多了,每天平均工作15小時,每一個用咖啡和泡面挺過來的深夜或中午換來的只有一月不如一月的到賬工資....公司業績需要一再保持增漲,所以員工必須幸苦;因公司員工都很優秀,多年鮮有職位空缺,上升通道已多年堵塞且似乎還會堵塞很久。
分析了工作幾年的工資單,朋友(男)惆悵了,如此拼命工作,我已將自己完全獻給了我所承擔的工作,我對得起這份工資,可工資對不起我啊!
好了,為這位朋友心痛1秒,我們回到主題上來。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富爸爸就通過一對雇員小夫妻的故事給我們完整剖析了這種情況:
一對剛結婚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婚夫婦,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也有自己的發財夢呢。一開始他們住在一套租來的公寓,很快他們意識到他們在省錢,因為兩個人的花銷和一個人的差不太多。問題是公寓太小氣了,于是他們決定,買一套自己夢想中的房子,這樣他們就能有孩子了。現在他們有兩份收入,并開始專心于事業,他們的收入也開始增加。一切好像進展非常順利,但是,隨著收入的增加,出現了新的問題。
對于大多數雇員而言,第一項支出是稅,許多人以為是所得稅,但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最好的水是社會保障稅。做一名雇員,表面上社會保障稅和醫療稅為7.5%,實際上卻是15%,因為雇主必須為你負擔7.5%。但是,雇主并不會拿自己的錢給你支付的哈,羊毛出在羊身上嘛,你們懂的!此外,在你們看見以前,社保和醫療(中國最突出的還有高稅額的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因為他們通過扣稅直接進入了社會保障體系之中。
接下來就是年輕夫婦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們決定去買一套自己的房子,一旦有了房子,他們就得繳稅,財產稅,然后他們又買了新車新家具等等,最后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深陷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的債務之中,陷入“老鼠賽跑的陷阱”,不久之后孩子出生了,他們必須更加努力的工作,這個過程繼續持續下去,循環下去。錢掙得越多,稅繳得也越多,不得不最大限度地使用信用卡。我總是結識這種年輕夫婦,他們的名字不同,但窘境卻是如此的相同。
他們收入也高,開支也等比的增高,而且除了工資,他們沒有任何其他的收入來源,再多的錢也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支出方式之外,再沒有什么可以救他們的了。
我妻子和我也喜歡大房子,但我們不會急著買,因為它會使錢從我們的口袋中流出去,所以它是一項負債。因此我提出這個論點并不是想讓所有人都同意我的觀點,房子畢竟是人們感情的寄托。我要指出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為一所他們并未真正擁有的房子而辛苦的工作。
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如果一對年輕夫婦早點在他們的資產項中多投些錢,以后幾年他們就會過得輕松些,尤其是他們準備把孩子教育好。而先投資買下一所大房子的做法,只不過是取得抵押貸款,以支付不斷攀升的開支,其結果不過是拆了東墻補西墻。總之,決定擁有更大的房子,而不是早早地開始證券投資,將對一個人的財務生活在以下三個方面造成沖擊....
篇幅所限,究竟看似貸款買大房子,改善生活品質的好事情究竟會對未來的生活造成哪些沖擊呢,我們明天再來細說吧!(Oops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