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出門一趟,不論是遠是近,日本人都講究要帶些土特產回來給同事或朋友,大部分時候是以吃的東西為主。身為吃貨一枚,我覺得自己肩負重任,應該利用這種機會多多介紹各地飲食文化給周圍的日本人,于是每次都努力搜尋,花很大心思選購。只不過,后果常常不盡人意,鬧了好幾次笑話。
1 “稀奇古怪”的土特產
羅望子
圖片來自網絡
五一黃金周從泰國旅行回來,我買了去殼的羅望子果干,又叫甜角或酸角,在國內某些地方也見得到。我們辦公室門口有張大桌子作為咖啡休閑區,同事們都會把帶來的土特產擺在桌上,供大家任意品嘗。我的羅望子在那里擺了快整整一個月,眼看著別人的特產都被消滅光了,那盒羅望子還是沒動幾個,而且主要都是我自己偶爾去吃一根。終于我沉不住氣,決定要主動推銷一番,于是端起盒子先給我座位四周的幾個人介紹,這是很好吃的水果干哦,味道是酸酸甜甜的。在我的鼓動下他們每人都嘗了一點兒,紛紛表示挺好吃的。這時候組長路過,我也請他嘗嘗,他的臉色頓時變得很難看,猶豫著問,這,這是蟲子嗎?——我暈,難怪放了快一個月也沒人敢嘗試啊!
** 瓜子 **
圖片來自網絡
除了中國物產店,瓜子這種我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零嘴兒在一般的日本超市里都壓根兒見不到。有一回我給自己多買了幾包恰恰香瓜子帶來,想著也給日本人嘗嘗鮮吧,就放了一包在辦公室。下午再過去發現已經有人拆開吃過了,部長也站在那里,像是正在嘗試的樣子。我就問他,怎么樣啊好吃嗎?他抓了一把直接塞進嘴里,像駱駝一樣嚼啊嚼,說,挺好吃的,就是有點兒硬。我都要笑岔氣兒了,趕快教他們如何剝殼,免得吃出問題來。
** 茶葉 **
圖片來自網絡
本來茶葉沒什么奇怪的,壞就壞在我那盒茶的包裝。包裝盒上并沒有明顯的“茶”字,就是朱紅底色畫著大朵的鮮花,風格相當高冷,里面的茶葉用錫紙包成一顆顆圓球。日本人對茶很感興趣,這個茶也收到了大家的一致贊賞。正在這時,經常一起做實驗的派遣社員走進來,聽見大家的贊賞之詞嚇了一跳,問道,難道那個是茶嗎?我反問他,你以為呢?他說,我以為是巧克力,還覺得口味怎么這么奇怪呢。拜托呀,這個茶好貴的,就這么一口吞了?吃下去還沒察覺,真夠遲鈍的,估計包裝上即使寫了“茶”也會被他當作抹茶口味的巧克力。
** 紅棗菊花茶 **
圖片來自網絡
鄰座同事看見我泡水喝就討來試,看著杭白菊在熱水里慢慢舒展開來的樣子相當開心。他又問我這花可以吃嗎,我告訴他一般并不吃,但是紅棗是可以直接吃的。他并沒有見過紅棗,撈出來就一口咬下去,結果被里面的硬核崩了牙,令人哭笑不得。
2 莫名其妙受歡迎的土特產
** 白酒 **
圖片來自網絡
日本人最愛喝啤酒,聚會時也喜歡各種酒換著喝,一會兒日本酒一會兒洋酒一會兒紅酒。但其實他們大多數酒量都不怎么樣。他們問過我中國的白酒是不是特別給力,于是我自己雖然不喝酒,也還是帶了一瓶老白汾酒給他們。結果那天晚上他們先是舔一下都面目猙獰,到后來一個個邊喊著好辣,邊輪流一小口一小口地硬是全喝干了。至于喝倒后的那些事兒我就不說了,反正是第二天大家都收到郵件說有人的鞋找不到了,問誰看見來著。
** 水晶餅 **
圖片來自網絡
我忘了帶特產,臨時在機場買了一盒水晶餅,包裝還挺高大上,里面卻不怎么樣,就是一些綠豆餡豆沙餡椰蓉餡的普通點心,外面的酥皮兒都掉了好多,我心想這個窮酸樣的土特產買的真失敗。但是我過去泡茶時候,看見有位女同事特意拿個碗裝起來細細品味,還對我說,這掉下來的渣渣最好吃了。
** 麻辣花生豆 **
圖片來自網絡
還是上面那位女同事,去上海出差回來愛上了麻辣花生豆,就是里面有辣椒花椒八角等炒出來的那種。她用帶蓋子的保鮮盒裝了放在大桌子那里,自己首先時不時就跑過去打開盒子捏兩顆。她說這是她在上海發現的最好吃的食物。
** 薯片 **
圖片來自網絡
我沒去過美帝,不知道都有什么好吃的,但是我也想不通美帝的薯片有什么好買的?我們組長去美國開會回來,放了一大包特惠裝的薯片在桌上,大大的拆開口。盡管我對這個土特產嗤之以鼻,其他人但凡路過桌子都要伸手捏兩片來吃。順便說一句,組長同時還貼心地另給我們小組的每人都送了瓶5-hour energy功能飲料,這是在向近來常常加班的我們表示鼓勁兒嗎?
3 到底怎么選土特產
直到后來我才逐漸弄清楚,這種土特產文化注重形式大于內容,意義在于維持交情罷了。日本人本性比較保守,并不善于發現和嘗試新鮮東西,對他們來講,與其鼓起勇氣把一個從來沒見過的稀奇古怪的東西放進嘴里,不如安心地拆開一顆司空見慣的貌不驚人的糖果。日語里常用的幾個詞,比如“無難(平凡但是穩妥的)” “間違いない(錯不了的)” “定番(經典的,代表性的)”都體現了這種心態。日本各地也都有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特產,如果身邊恰好有幾個人隔三岔五都去了同一個地方,說不定同樣的特產會反復出現,比如北海道的白色戀人餅干,京都的八橋果子,東京的香蕉蛋糕,等等。好在每個城市一般都有數種流行的特產,撞車的可能性還是比較低的。要想選一個能“順利過關”的土特產,有幾個小訣竅:
圖片來自網絡
** 不要太貴重。 **小東西就好,只要嘗個鮮即可,沒人期待收到高級的土特產,沒有必要花大價錢。被得知太貴重的話,會令日本人很不安,覺得必須要償還似的,難以接受。
** 有獨立小包裝為好。 **當然大包裝的更劃算,可是日本人很講究干凈,也習慣按人數來平均分配,所以小袋子更便于分給大家。像上面提到我們組長那種買一大包薯片的,實在不多見(我們組長向來被認為行事風格不同于常人)。選購的時候千萬記得確認數量,至少辦公室里的每個人能分到一份。
** 外包裝精美。 **如果在日本百貨商場買過東西,看到店員對待最不起眼的小商品也要仔細包裝好幾層的話,就能理解這一點了。說白了,一切還是要看臉的嘛。
** 餅干和巧克力永遠錯不了。 **如果實在拿不準買什么,只要回來時在機場捎一盒餅干或巧克力就錯不了,看好是當地產的就行,男女老少通吃,屢試不爽。
** 想表示用心就選限量版的。 **即便是超市里常見的品牌,只要是某個城市限定的口味,或者包裝是限量版logo的,或者是傳說中要排隊才買得到的,這種附加價值就會使得一盒普通的巧克力或點心顯得十分可貴,哪怕味道并沒什么了不起,日本人都會拖長了音贊嘆不已。
** 不常見的東西還是寫張小紙條解釋一下的好。 **也不是一定不能買稀罕東西,只要解釋清楚了無毒無害,大家總會樂得嘗嘗,也不失為一個更好的話題。
在日本人眼里,只要有一個正確的小食品擺在那里,宣示某人從哪里歸來了,那么禮貌性就傳達到了,午飯閑聊的話題也有了,其實就是刷存在感。估計只有我這個吃貨才會在每次長假過后,對辦公桌上擺的各地特產到底都有什么充滿好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