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飯桌上,浩洋吃了一點,說:“我吃飽了,不想吃了。”
外公馬上接口:“可以的,浩洋你要記住,我們家的原則是你吃的舒服就可以,按自己的標準來就好!”
這其實是我家特別平常的對話。
只是,在昨日的工作坊里和同學們討論案例的時候,對于孩子吃飯,可能關注了餐桌的整潔,關注了營養的搭配,關注了是否吃飽(以大人的判斷),關注食物的節約,卻往往忽略了真正需要關注對象究竟需要什么,孩子到底吃的是否舒服。
小組討論到有同學對孩子吃不下那么多食物,對食物的浪費引起自己深深的羞恥感,因為自己的父母從小想自己傳遞了這樣的價值觀,物質的匱乏依舊深深留在自己的內心,也想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對于還在關注吃飯問題的孩子,很難讓他去因為聯合國有那么多吃不飽飯的孩子而吃下那一口飯,也談不上因為那一口飯不肯吃是因為浪費食物的思想作祟。
如果說,在物質匱乏年代,那樣的價值觀幫助我們度過了那段日子,是的,就像我們有的父輩,依然會把塑料袋折的好好的,紙板箱收藏起來堆放在好幾萬一平米的房間里,那么在物質豐盛的年代,我們的大腦是否同步了呢?
我們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到這個心理工作坊,老師從寶島臺灣飛到上海來教授我們的,不是物質,而是能量。我們更是希望帶著這份能量回家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老問題。
我很慶幸自己有一對思想開放的父母,在不斷的溝通互動中,我們一起升級了認知。
一起開始更多的尊重人性,允許一個人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再去顧及物質;
允許在擁有的同時,不再無限度堆積;
允許對于不能了解或者理解的新生事物,尊重為先。
我們,是父母的孩子;
我們,是孩子的父母;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自我迭代!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