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學習【萬維綱 精英日課】:
日課238丨能從十三歲看老的品質
十三歲開始,我們對同輩人的重視,就超過了對父母的重視。此時的受歡迎度與今后的成就有密切聯系,瑞典做了一項研究,對一萬個孩子跟蹤了三十到四十年,發現即便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被喜歡”是對未來好運的最重要的預測指標。
所以十三歲擁有了這個品質,就將受益終身。
這些真正被人喜歡的人不僅真誠。他們有些共同的特征 ——
能跟人合作、愛幫助別人、好東西能分享
遵守規則
言行得體
聰明,但又不是天才式的那種聰明
經常有個好情緒
面對尷尬社交局面能巧妙化解
最重要的是,他們絕對不會對所在的集體搞破壞
如果在十三歲這年,班上有很多同學喜歡你 ,不是認為你很酷,不是怕你,而是喜歡你 ,那你這一生將會過得非常愉快。
也許你會說,在中國社會只要成績好就會有好資源上門,但考試,事和試卷較勁,但真實社會是人和人直接較勁。如果一個人只是學習成績好,但是跟同學都不怎么交往,班級有事從來不敢出頭 —— 這樣的人上名校、將來還要當領導,真的合適嗎?
但是對成年人來說,一個人是否被喜歡,并不一定非得表現為是不是整天跟一幫人在一起玩。在工作中有沒有人愿意跟你合作,在政治斗爭中是否面臨孤立無援,這些更重要。只要是你自己選擇不愿意跟太多人交往,那就根本不是問題。
日課239丨一個改變你世界觀的效應
我們現在對醫學有了一點新的認識:
安慰劑效應廣泛存在。很多長期使用的治療手段,甚至是手術,并不比安慰劑的效果好。
并且有研究顯示說,即使不欺騙病人,安慰劑效應也比什么都不做更有效。有可能人大概是會不由自主地做出符合對方預期的行動的傾向。
日課240丨高中的精神枷鎖
經濟學家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人的收入與身高成正比,相關系數最大的是他們十六歲時候的身高!
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社交行為的觀察和解讀,往往受到青春期、特別是高中時代經歷的影響。那個階段,我們尤其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那個時期經常被拒絕的人會特別關注被拒絕的場面,被接受的人會更加正面樂觀。
所以說“高中永不結束”,高中的確影響人的一生 —— 但這可絕對不是說,人的命運就被高中決定了。就在那幾毫秒的反應時間內,你仍然有一個選擇的自由。
深挖過去是被廣泛使用的心理治療方法。但是我還聽說過一種療法,叫“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就根本不關心你的過去。
這個原理大約是這樣的。比如你們夫妻二人經常吵架,一個辦法當然是考察一下兩人的童年,看有什么陰影。但另一個辦法則是問這個問題:你們兩個有沒有不吵架的時候?你們不吵架的時候都在干什么?你們幸福和睦的時候都從事什么活動?那你就多做一些這樣的活動,慢慢訓練不就行了嗎?
要相信,你仍然有選擇的自由,能戰勝環境和基因枷鎖的人,就是英雄。
日課241丨禮崩樂壞文化戰
階層文化能擴大階層差距。但是布迪厄注意到,把頂層文化向底層普及的這種打法,有時候能夠勝出。
品位文化是階層劃分的“結果”,而不是階層劃分的“原因”。是因為你家一直很有錢,你才有這個品位,而不是因為你有這個品位就能有錢 —— 否則底層都要去學你這個品位。
頂層真正要爭奪和保衛的東西,其實是技能文化和智識文化。他們花巨額學費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大學,不是為了學習什么莎士比亞戲劇,而是為了真正的競爭優勢。這就是為什么“金融”是哈佛本科生最熱門的專業。這些東西底層也想擁有,但是沒有這個條件。
日課242丨怎樣提高歡迎度
荷蘭的一項研究表明,從一個孩子一歲時候的安全感,就能判斷他七歲時候的歡迎度。
心理學家還有個特別簡單的方法能預測一個五歲小孩在七歲時候的歡迎度 —— 給他的媽媽五分鐘時間,讓她談談自己的孩子。如果媽媽說起自己的孩子都是用一些溫暖的詞匯,充滿喜悅和自豪,那就說明母子互動良好,這個小孩到七歲的時候也會跟同學相處的很好。如果媽媽一說起孩子就是各種抱怨,那這個孩子就很可能特別具有攻擊性。
事實上,杜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想要知道一個孩子受不受同學歡迎,你可以直接問他媽媽自己小的時候受不受同學歡迎。
如果媽媽回想起自己當年在學校的日子,都是一些幸福時光,自己當年就是“被接受”的,那她的孩子在學校的歡迎度也絕對是平均水平之上。
如果媽媽當年是個“被拒絕”的角色,整天跟同學充滿敵意,那她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被拒絕。
所以歡迎度是可以傳遞的。如果某天早上你遇到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可能你自己也會變得不受歡迎,然后你又去影響別人,整個就是個鏈式反應。這就是歡迎度的雪球效應。所以現在人們愛說的什么“正能量”還真有道理啊!
普林斯汀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被接受”是可交易的。你喜歡我,我就更能喜歡你;我喜歡你,你就更加喜歡我。
《窈窕淑女效應》,其實說的是類似的意思。你想讓別人怎么對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主動怎么對別人。
不過普林斯汀說,家長的干預應該有個限度。這個大原則是孩子越小你就越應該干預,比如兩三歲的孩子玩的時候,家長甚至可以參與。事實上家長跟孩子以平等的身份玩游戲 —— 特別是體育游戲,雙方嚴格遵守規則,是培養社交能力的好辦法。但是孩子越大,你就應該越少干預。最好是只有當你發現他有社交困難,到了被忽略甚至被拒絕的程度才干預。
其實父母做什么事情,對孩子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 —— 還是那句話:你是個什么人,比你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最后我們再強調一次,想要獲得幸福生活,“被接受”是比“地位高”更好的選擇。普林斯汀說,這就意味著 ——
要幫助別人,而不是只顧自己的需求;
要關注別人,而不是只想要被關注;
要精心培養深入的關系,而不是收集更多的朋友圈“點贊”;
要讓別人感受到接納和歡迎,而不是自己感覺高人一等。
野馬有話說:
首先野馬13歲時候,好像是一個“在風口浪尖上”的女紙,被矚目,但談不上受歡迎,倒是我媽媽打小就是一個特受歡迎的姑娘,對,之所以這么說,我得充分利用安慰劑效應,就算這事兒不一定應驗,我也得堅信。
我媽媽打小很受歡迎,我也會越來越受歡迎。
我媽媽打小很受歡迎,我也會越來越受歡迎。
我媽媽打小很受歡迎,我也會越來越受歡迎。
恩……吃完飯,我再念幾遍。
下面我想說說自己對窈窕淑女效應的理解。首先你要相信自己很受歡迎,然后做受歡迎的人的行為。
之前學習了阿爾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里面說到待人處事就像一面鏡子,你想別人怎么對你,你就要怎么對別人。當然這里也強調了一點——你想。
這還真是個充分命題,你對別人好,別人很有可能也對你好,哪怕幾率很高,也只是可能,不一定時時如你所愿。
不過這么做是沒毛病的,多幫助別人,多關注別人,讓別人感到被接納和受歡迎,真誠地與他人建立更親密的關系,野馬相信絕大多數的結果是,你越來越受歡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