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技術型時評與傳統時評的最大區別在于—–技術高于態度,隨著讀者的欣賞水平有所提高,希望時事評論中有更多的“干貨”。這給技術型評論提供了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很多具有不同專業背景人,寫作能力也在加強,甚至達到專業文字工作者的水平。這些專業人才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時評寫作的版圖,比如物理學教授李淼老師、IT從業者師北宸老師等等,都是技術型時評優秀作者。
――咋整:如何成為年收入數十萬的專欄作家
現實生活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即中文系的學生要么整天看小說,要么個個都會寫詩寫小說什么的。其實歷史上很多作家都并非中文系出身,而是半道出家。
不過,與學中文所不同,當記者對成為作家卻大有幫助,文學史上不乏由記者轉型為專業作家的大家們。
――十五言:十大記者出身的大文豪
寫作不是可憐的事業,也不是窮人的事業。重建寫作的尊嚴,最基本的前提是重建寫作者的人格,而最基本的人格又建立在最基本的生存上。
――一個寫作者真能靠寫作養家糊口么?
自由職業是未來必然趨勢。
――周沖:聽說你也想辭職,做一個自由職業者
底層文學就是痛苦的文學,沉重的文學和窮人的文學。
――陳應松:非文學時代的文學痛苦
互聯網時代是不存在懷才不遇的。
――齊帆齊:30歲學寫作會晚么?
做選擇,選擇做和不做其實都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而習慣不用,習慣會變成一種本能
――摘自《意志力》一書
一個經典的面向人文科學的專業所提出的問題:學習文學、藝術或哲學能有什么實效價值?
――威廉·德萊塞維茨在斯坦福大學的開學演講
文學最應該強調的是它的個性。我們為什么需要存在這么多的作家?我們為什么看了一本一本的作品,還要繼續看?我想就在于每一個作家的共性特征不一樣。每一個作家發揮自己的個性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就可以感受很多新的東西,可以不產生重復感。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有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應該有非常豐富的,非常新鮮的思想。好的作品往往不是一灘清水,一眼就可以看到底。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渾濁的,一眼看不穿的。
每個人必定找到自己的方式。無非離不開,第一是閱讀,第二生活,加一條就是冥思苦想,再加一條就是反復地磨練,如果再加一條就是從模仿開始。
小說你說它復雜也非常的復雜,概而言之,無非就是小說要有思想,小說要研究人的情感,表現人的情感。小說最終要塑造人物,要追求獨特的文體,小說要研究它的結構。在我個人創作當中感受到的就這么多了。
――莫言在網絡文學大學上的演講
我有的時候也把自己或者把作家比作工匠。因為工匠可以做一個桌子,可以做一個小船,我們作家通過詞語可以構造人生。”
――勒.克萊齊
作家眼界的深度與寬度決定了寫作的高度。
――劉震云回憶大學時他的恩師吳組緗先生說過的話
中國作家多數生活經驗都很豐富,問題是當你的感情飽滿、生活經驗飽滿、也有才華的時候,未必能寫好小說。因為還有技術問題。“有這個基礎,可能會使小說創作變成可以稍微掌控的事情。”
――王安憶對寫作培訓班的評價
杰里·克利弗一直在研究小說創作的過程,他分析,每個作家獲得成功的基本要素都有共同點,即一是寫作的欲望,二是寫作的技巧。
――人民日報:寫作課能培養大作家么?
大家用的技巧一樣,但是故事不一樣。每個人的情感模式不一樣,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一樣,寫出來的作品就不一樣。有天賦的人可以成為偉大的作家;沒有天賦也可以寫得很好。也許你的作品不偉大,但是寫得足夠好。”
――杰里.克利佛評價寫作培訓班
心靈雞湯偶爾喝喝,是挺補的,喝多了是有毒的,之所以那么多人喝,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社會精神危機、人文危機的嚴峻性和解決心靈問題的辦法偏差。很顯然,沉迷于喝心靈雞湯,還不如多想象困難,那是更加需要勇氣的,雖然痛苦,也看似消極,但可能更加有助于解決問題。
――微信“半夢半醒陳澤”
文學的過程就是通過黑暗去尋找光明。“我們如果通過光明去尋找光明是永遠尋找不到光明的,我們只能通過黑暗通過病態去尋找光明才能真正尋找到光明。”
――郭曉冬“文學是一種苦難”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兒童文學是讓兒童快樂的一種文學。我一開始就不贊成這種看法。快樂并不是一個人的最佳品質。并且,一味快樂,會使一個人滑向輕浮與輕飄,失去應有的莊嚴與深刻。傻乎乎地樂,不知人生苦難地咧開大嘴來笑,是不可能獲得人生質量的。”
――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演講
兒童文學中“苦難閱讀”不可缺少。一部文學史,85%都是悲劇性的。兒童文學也不例外,當我們提到那些名著作品時,都是如此。比如安徒生童話中,《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都是給人帶來憂傷和痛苦的。再比如《夏洛的網》、《時代廣場的蟋蟀》、《小王子》都有一些淡淡的憂傷。當我們在說憂傷時,并不是讓孩子絕望、頹廢的,而是一種對生命的體驗和認識,生活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陣痛。”
――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演講
憤怒出詩人,苦難出作家。
――蘭世立
一篇作品不是發自作家心靈深處,還有什么生命力呢?
――“茹志娟”
上高中之前我是個沉默和內向的孩子,不說話,甚至有點自卑。”于丹說自己不說話是因為沒有說話的環境。在那個特殊年代,父母都被下放,周圍也沒有幼兒園可上,只能和姥姥在家,“我因為孤單而讀書,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誤讀,但是書籍永遠不會背叛。”
――于丹“我是好學校里的“差生””
“文學是一塊凈土,又是一座高山,也許我不會攀上巔峰,但我會全力以赴,奮力拼搏。”
――高玉寶
里爾克在《秋日》一詩中寫道:“誰此刻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刻孤獨,就永遠孤獨”。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寫照。
――里爾克《秋日》
我認為,苦難是一種財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苦難成就作家。所以,不要害怕、畏懼你所要經歷的生活,不要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里來逃避苦難。”
――朱秀海“苦難成就作家”
“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不是活的好,而是活的多。”
――加繆
他啟發了很多現代小說家,幻想可以成為寫作的源泉。對于那些缺乏生活經歷、生活平穩的作者來說,想象力幾乎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更多時候,幻想與想象是一種天賦,這種天賦可以讓一個坐在書齋里的人聞到青草的芬芳,血液的腥味,聽到精神病人的囈語,看見頹廢者蒼白的臉龐。
――后人評價卡夫卡
幻想不可能憑空而想。小說往往是隱喻。要想賦予隱喻更多意義和解釋的余地,需要作者自身的積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寫作時拼命把各種主義往上粘貼。寫作過程就是這么神奇,那些平時的思考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在作品中體現,誰也說不清這個過程。想象也能有主題,也能有要表達的理念。
――幻想與寫作的關系
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羅曼.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