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忙得焦頭爛額時,母親打電話來說孩子發燒了,需要立刻送醫院;你半夜加班回家,發現孩子還沒有睡覺,因為她在等媽媽。
每天,我們都周旋于工作和家庭之間,壓力無處不在。“壓力就是動力”,不可否認適當的壓力能鞭策人前進。如果壓力長期得不到排解,日常小事就會像“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人一蹶不振。
如何應對壓力,《如何才能沒壓力:遇見內心平衡的自己》分享了三種方法:天平支點、情緒瀉藥和愛好赴約。
001天平支點
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即便工作再忙也仍然堅持每天下午5:30準時下班并因此聞名業界。
《吃掉那只青蛙》指出,工作與生活永遠都不能完美平衡,但你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工作的時間越多,留給家庭的時間就越少。如果你想留給家庭的時間更多,你必須提高工作效率,在時間質量上下功夫,才能贏得家庭時間的長度。
所以,平衡家庭與工作的核心是你要明白為什么工作。當你知道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享受家庭的幸福和不缺席孩子的成長,那你一定會全身心投入工作,減少時間浪費。
同時設置工作階段目標,拒絕角色超載。不是自己分內的工作,與工作目標不符合的工作,請你勇敢地說“不”。讓自己專注于與工作目標最相關的最重要的工作,拒絕80%不重要的工作占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002情緒瀉藥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管理顧問查爾斯·吉德林提出: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這就是著名的吉德林法則。
前段時間,我因論文的事情痛苦不堪,整日壓抑煩躁,提不起精神。一邊著急,一邊卻不想行動。
我知道,我內心的壓抑已經聚積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如果再不處理,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我去了圖書館。放下手頭的所有事情,開始梳理自己與發泄情緒。
首先,我用語言去描述我內心的焦慮煩躁,體會身體的感受,去描述心中那團焦慮之火;其次,通過回憶早期記憶,回憶童年時期印象最深的一段經歷,看見小時候那個受傷的自己,接納童年的那個孩子,鼓勵她勇敢面對困境;最后分析現在的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
通過這樣的發泄、接納與理解,既充分認識與排泄現在的情緒,又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次自我療愈,痛快的一場哭,徹底釋放了多日積壓的痛苦,如沐春風般愉快。
詳見:
003愛好赴約
“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這句源于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諺語,你有在踐行嗎?
很多人說,工作太忙了,哪有時間養花花草草,哪有時間鍛煉休閑,哪有時間聚會聊天?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沒有身體,就不會有未來!
《精力管理》給我的啟示是時間的長度不等于時間的質量;精力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元素,因為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才是提高效率的關鍵。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部分,但卻對生活的質量起決定作用。
我喜歡跑步。跑步給我一個獨處的時間與空間,聽自己的呼吸,用心去感受身體的每個部位,既鍛煉了身體又關照到了自己。
如果說冥想是靜禪的話,我想把跑步理解為動禪,在運動中完成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總結:壓力如影隨形,接納而不是抗拒;把壓力當做朋友,你會想辦法更好地生活,平衡家庭與工作,平衡工作與身體和情緒。你,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