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的話,很不幸,你是一個自卑者。
自卑很大程度上由小時候父母的對待方式形成的。小時候獲得父母源源不斷的尊重、稱贊的孩子,長大了就會自信。如果從小遭受父母的打擊、嚴厲批評,骨子里就會形成自卑心理。
童年已經過去,無法重來。那么,已經內化到骨子里的自卑難道就會跟隨一生,無法改變了嗎?
好消息是,當然可以改變!成年的我們已經具備力量,去修復曾經的傷害。
在談談如何修復受傷的自尊之前,我們先來解構,自卑的人內心究竟發生了什么。
自卑者的表現之一:自我認同感低
自卑者其實是把曾經嚴厲、苛責的父母內化到心中。遇到大事小事,曾經嚴厲的父母就在TA心里活過來,不斷對TA批評打壓。可怕的是,這個批評常常是無意識的,讓TA覺得我就是這么糟糕,活該被罵。
但是很可能,反觀TA的現實情況,或者問問身邊的人,就會發現,其實TA跟大家差不多,并不是TA想象的那樣,一敗涂地。
如果有半杯水,自信的人會看到自己擁有的那半杯,而自卑的人會糾結在空個半杯里。同樣的能力、同樣的資源,自信的人會懂得發揮自己的長處,步步高攀,但是自卑者就會把精力消耗在“我為什么不完美”的自責中。
自卑者的表現之二:人際關系處于劣勢
自卑者對人際間的沖突往往的恐懼的,所以他們會做千方百計地避免沖突。這樣的結果往往的,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比如,A和B相約去旅行,A覺得走左邊的路線比較好玩,B比較喜歡右邊的路線,這時兩人產生了分歧。假如B是個自卑的孩子,他很可能會為了傷和氣,而陪A去走左邊的路線,并且給自己種種理由,說服自己右邊的路線并不怎么樣。
這樣做,會成為別人眼中的“老好人”,但其實是壓抑自己的狀態。
自卑者表現之三:自我想象構建的羞恥感
自卑的人常常伴隨強烈的羞恥感。
記得有一次,我在街上遠遠地看到一個熟人,于是揮手跟他打招呼。走近了才發現,原來認錯人了!那一刻,尷尬得臉紅到脖子根上了,心想實在太丟人了。并且接下來一整天想到這個事情都感覺無地自容。
其實細想,這有什么丟人的?或許那個路人根本沒在意我跟他招手,或許就算發現了也是一笑了之,就算他真的覺得我認錯人可笑,那也只是他的想法,不影響我啊。
但是自卑者偏偏容易帶上有色眼鏡看待自己,覺得身高會被人嘲笑、身材會被人看不起、事情沒做好會被排擠……如果拿到現實中去檢驗,就會發現很大程度上都是自我想象出來的。
自卑者表現之四:恐懼競爭
自卑的人太害怕競爭了,因此他們會放棄有競爭壓力的環境、放棄走到臺前展示自己的機會,去做一個默默無聞者。
有一個朋友,原本在一線城市做記者,但后來感到壓力太大了,于是聽從家人的安排,回到老家,在一個快要過氣的報社當小編。生活很悠閑,但也很無趣,喝茶玩手機閑聊,一天就過去了。
如果是為了享受愉悅的狀態而喝茶插花看電影,那是可以滋養自己。但是如果因為逃避競爭而選擇輕松的環境,內心的不甘心的小人兒會時不時跳出來戳你,告訴你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自卑的人會因為自我認同感低、逃避有壓力的環境,而無法發揮自己的長處,無法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又會讓他更在意自己的不好,更加退縮,循環以往,掉進了惡性循環里。
但是,只要意識到了自卑,我們就可以通過認知的改變、善待自己,來突破自卑的圍墻,實現從自卑到自信的轉化。下面是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希望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步驟一:接受自己
自卑的人往往無法接受自己身上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尤其是跟別人對比的時候。無法接受自己收入比別人低,無法接受自己沒車沒房,無法接受外貌不夠好看,等等。
可是我現在要告訴你,接受自己,包括自己所有的一切。
你可能會說,那些我很不喜歡的方面,為什么還要接受?接受不就是停滯不前了嗎?
事實上恰恰相反,接受才是改變的基礎。
因為真正的焦慮不是來自于你的這個缺點,而是來自于你對這個缺點的掙扎。
接受自己,意味著你本質上相信自己是優秀的、有價值的,才不會因為那些外在的細節而否定自己的整體為人。這樣,你才有能量去修剪那些你不滿意的地方。
步驟二:不再評判自己
自卑的人往往內心都有過于嚴厲的批評的聲音。
比如,新認識了一位異性,你想再約TA出來,鼓足勇氣發一段微信,可是對方半天沒回。你可能會很糾結,覺得自己干了件傻事:我又自作多情了,別人怎么可能看上我,我這個笨蛋,真丟臉……
或許,TA只是還沒來得及看手機,或者在忙沒時間回復。但是你已經給自己貼上了“笨蛋”、“丟臉”的標簽,對自己實施了一次暴擊。
要知道,自卑的人心里容易升起內在評判的聲音。而這些內在評判往往是不客觀的,是對自己的暴力。
因此,你要對自己多加留意,一旦發現了內在批評的聲音,要明白這些聲音只能傷害自己,要有意識地關閉它。
步驟三:確立真實的自己
自卑的人容易陷入與他人的比較之中,因為自己相較于他人的不足而耿耿于懷,忽略了自己的閃光點。
因此,你要找的自己的特點,找的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揚長避短。
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迎接自己的愿望。
就像上面舉的A和B相約旅行的例子。當B想要走右邊的路線時,他可以嘗試說服A和他一起走,又或者兩人分開走,這樣可以實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有個朋友,讀書時學習不好,但喜歡做手工。畢業后她沒有跟別人一樣的企業里求職,而是自己開了手工皮具的工作室,現在也做得有聲有色,更重要的是,做著自己喜歡而擅長的事情,特別開心。
放棄無用的比較,找到自己內在的動力,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
步驟四:實踐,投入到人際關系的洪流中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自卑者的壓力多來自于人際交往中,這個結也只有在不斷地實踐中才能解開。
行動,就有可能失敗,有可能被人評價,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自卑者非常恐懼的。
但是,經歷了失敗之后,才會發現這根本沒什么,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真正可怕的是對失敗的預設罷了。
環顧身邊,但凡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成功者并不一定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干,但一定能夠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因此,你可以賦予自己:出錯的權力、終止行動的權力、改變主意的權力、令人失望的權力、造成不完美結果的權力……
然后放手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超越自卑的四個步驟,需要不斷反復地練習。一旦開始實踐,當你開始接受自己、不再評判自己,你就已經打破了自卑-退縮的惡性循環,找到通往自尊自信的大門。這個過程畢竟漫長而艱難,但卻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