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以下四篇:
一、閱讀的層次
這部分主要講的是:
1.1 閱讀的目標
1.2閱讀的四個層次
1.3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1.4 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二、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三、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四、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一、閱讀的層次
1.1 閱讀的兩種目標:
(1)為獲得資訊而讀:“你記得住什么事情”
(2)為獲得理解而讀:“你解釋得了什么事情”
1.2 閱讀的四個層次
(1)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初中畢業的學生都已具有了這一層次的閱讀能力。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么?”
(2)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特點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重點。這個層次要問的典型問題是:“這本書在談什么?”“這本書的架構如何?”或“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
(3)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在這個層次中,讀者會緊抓住一本書,一直要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的為止。當然,值得這樣讀的書并不多。
(4)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也可以叫“比較閱讀”。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并進行分析。
1.3 閱讀的第二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因此,檢視閱讀的時間通常較短,通常為1小時左右。
1.3.1 檢視閱讀規則如下
(1)先看書名頁,有序就先看序,然后將這本書歸類。
(2)研究目錄頁。不要小看目錄頁,往往展現了整本書的框架。
(3)如果有索引,要檢閱一下。
(4)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這些廣告文案未必都是吹牛夸張的文字。
(5)從目錄中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后一步把書打開,東翻翻西翻翻,有時連續幾頁,不要太多。注意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重要的觀點再整理一遍。
1.3.2 一個幫助快速閱讀和集中注意力的閱讀方法:用手指引導幫助閱讀
許多人多年一直用半出聲的方式閱讀,甚至經常出現視線“倒退”的情況。針對這些,你可以用手指來訓練自己的眼睛:將手指放在文字下方,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眼睛感覺的稍微快一點。強迫眼睛跟著手部動作移動。適應之后再加快速度。這里手指不僅僅負責增進閱讀速度,也能幫助你專注于閱讀內容。
1.4 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作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閱讀時一定要提出下面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么?
找出這本書的主題。
(2)作者細節部分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的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咨詢,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后盡你可能地找出答案。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沒有要求的閱讀者之間的天壤之別。
二、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規則如下:
2.1 你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是虛構的作品還是論說類的書籍。
一本論說性的書的主要目的是在傳遞知識。任何一本書,如果主要的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這些主張是有依據的,有道理的,那這種傳達知識的書,就是一本論說性(expository)的書。
分類:
2.1.1 小說類
2.1.2 論說類
2.1.2.1 實用性
實用性的作品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一本實用的書經常會出現“應該”和“應當”、“好”和“壞、“結果”和“意義”之類的字眼。典型陳述有: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做會比那樣做的結果好;這樣選擇要比那樣好。
2.1.2.2 理論性
理論性作品教你這是什么。常常說“是”,沒有“應該”或“應當”之類的字眼。那是在表示某件事就是事實,不會說怎樣換一個樣子更好,或者按照這個方法會讓事情變得更好。
2.2 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不要滿足于說不出口的感覺。
2.3 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重要部分。將全書綱要擬出之后,再將各部分綱要一一列出。
公式:
(1)全書共分為n個部分,分別為...
(2)第一部分...
(3)第一部分第一段...
...
2.4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一本書開始寫作時,都有一個或一串問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答案。
關于如何找出作者的問題,可以列出簡短的公式:
某件事存在嗎?是什么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存在?或為什么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響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是什么?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以上這些都是理論性的問題。
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采取哪些行動?以什么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么事是對的,或怎樣才會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會那樣做好一些?
以上這些都是實用的問題。
2.5 找出重要單字,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最精確的意義,與作者達成共識。
一個單字可能代表不同詞義,一個詞義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單字解釋。每一個領域都有獨特的專門用語。比如,對于亞當·斯密而言,“財富”就是專門用語,“物種”則是達爾文的專門用語。
2.6 找到最重要的句子,從中找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還有一個方法是看你是否能舉出一個與主旨有某種相關的例子。
比如,形上學中,一個基本的主旨可以這樣說明:“除了實際存在的事物,沒有任何東西能發生作用。”很少有人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如果某個東西不存在,就不能有任何作用之類的話。”但如果他們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只靠可能會下的雨滴,青草是不會滋長的;或者,只靠可能有的儲蓄,一個人的存款賬目是不會增加的。”這樣我們就知道他們真的抓到主旨了。
2.7 找出作者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若沒有這樣一個段落,就架構出來,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論述方法有歸納法與演繹法。
2.8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還有哪些未解決的問題,找出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2.9 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作為讀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才可以做出評論。
2.10 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的辯駁或爭論。
大多數人會以贏得辯論為目標,卻沒想到要學習才是真理。
2.11 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除了表達贊成或反對的意見之外,讀者還要做更多的努力。他必須為自己的觀點找出理由、理論基礎來。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2.12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2.13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2.14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2.15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就是說他并沒解決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或是他并沒有看出其間的含義與縱橫交錯的關系。
三、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3.1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牢記: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概述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一本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一定要問自己兩個主要問題: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他建議用什么方法達到這個目的?
贊同一本實用性的書,需要你采取行動。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那就表示雖然這個讀者表面上同意了作者的結論,也接受了他提出來的方法,但實際上并沒有同意,也沒有接受。
3.2 如何閱讀想象文學
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而想象文學是在闡述一個經驗本身。
閱讀想象文學的三個不要:
不要抗拒想象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要讓故事貫穿我們,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情。我們一定得打開心靈,接納它。
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那是邏輯的,不是詩的。我們都懂得從每天生活的經驗中學習,所以,我們也可以從小說在我們想象中創造出的經驗中學習。
不要用適用于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將事實寫錯不會影響到一本小說,只要它能自圓其說,將整體表現得活靈活現便行了。
閱讀想象文學的一般規則:
你要能用一兩句話說明整本書的大意。一篇故事的大意總是在情節之中,所以除非能簡要說明劇情,否則還是沒有抓住重點。
你要能發現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故事從哪里開始,中間經過什么事情,最后的結局是什么。高潮在哪里,如何發生的,在這之后的影響又是什么?
關于批評:“我們要接納作者的主題、想法與前提。我們所能批評的只是他所創造出來的結果。”譬如故事發生在巴黎,我們就不該堅持說發生在明尼蘇達州的城市會更好。
3.3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關于故事書,我們給出的建議是:快讀,并且全心全意地讀。理想上來說,一個故事應該一口氣讀完。就算一開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慮。事實上,故事就像我們的人生意義,在生命中,我們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部看清楚。所以,全部看完之后再回顧一下,就會了解事件的關聯與活動的前后順序了。
關于戲劇,我們建議:假裝看到演出的實景。如果你沒有將劇本搬上心靈的舞臺演出過,或許你還不能算是讀過劇本了。
閱讀抒情詩,第一個規則是: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氣讀完,不要停。而第二個規則是:重讀一遍——大聲讀出來。
3.4 如何閱讀歷史書
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
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第二、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么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么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3.5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我們在這里只限定討論兩種形式的書:一種是偉大的科學與數學的經典之作,另一種是現代科普著作。因此,充分運用分析閱讀的規則,來閱讀這一類書。而且,作為門外漢,你的責任不是成為這個主題的專家。只有當你注意到偉大的科學家想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時,注意到問題的本身及問題的背景——你的責任才算結束了。
3.6 如何閱讀哲學
閱讀任何哲學作品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發現問題,或是找到書中想要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詳細說明出來了,也可能隱藏在其中。不管是哪一種,你都要找出來。
哲學問題的最大特色就在每個人必須為自己回答這些問題。采用別人的觀點并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只是在逃避問題而已。你的回答一定要很實在,而且要有理有據。
3.7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諸如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的學科,都是組成社會科學的核心。此外,我們相信,即使不是全部,但大部分有關法律、教育、公共行政的作品,再加上大量的心理學作品,也都符合社會科學的定義。
我們在閱讀社會科學時,主要的著眼點在一個特殊的事件或問題上,而非一個特殊的作者或一本書。所以,我們會同時讀上好幾本書,這也就要用到下一章所講的主題閱讀。
四、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在作主題閱讀時,第一個要求就是知道:對一個特定的問題來說,所牽涉的絕對不是一本書而已。第二個要求是:要知道就總的來說,應該讀的是那些書?
主題閱讀的準備工作:
列一份與主題相關的書單。然后用檢視閱讀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用非常短的時間去發現,這本書談的內容對自己的研究主題是否重要。
接下來,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再做一遍檢視閱讀,找到與你的主題相關的章節。注意把你關心的主題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你閱讀的書。是書在服務你,不是你在服務書。
步驟二、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匯,帶領作者與你達成共識。不同的作者不可能全部使用相同的字眼,有相同的共識。因此,需要由你來建立起共識,帶領你的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強迫作者使用你的語言,而不是使用他的語言。
步驟三、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們的問題說的比較明白的問題,然后讓那些作者來回答這些問題。同時不該期望所有作者用同一種方法來回答我們的問題。如果他們那樣做了,那個問題就會被一致的意見解決。正因為每個作者都不同,我們才要面對下一個步驟。
步驟四、界定主要及次要議題。然后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經常情況下,會有不止兩種聲音。這時讀者要將所有爭議的前后關系理清,將相關議題整理出來。
步驟五、分析討論。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檢驗過作品,找出相關章節,設定了一個不偏不倚的共識,適用于所有被檢視過的作者,再設定一整套問題,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說明中找到答案。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議題。接下來該怎么做呢?
我們同樣要回答兩個問題:這是真實的嗎?這與我何干?我們要按照特定的順序來提問題,也要能夠辨認為什么是這個順序。比較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系也要清楚的界定出來。我們必須說明這些問題的不同答案,并說明原因。我們也一定要能從我們檢視過的書中找出支持我們把答案如此分類的依據。只有當我們做到這一切時,我們才能號稱針對我們問題的討論作了分析,也才能號稱真正了解了問題。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并列。
最后,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個觀點:
你該自己去找那些對你有價值的書。
關于“我們為什么需要好的閱讀”: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好的閱讀,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止是對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