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劉子超,大概是在5年前,2012年的時候。
那時我大學畢業,剛開始使用豆瓣,國內的“旅行文學”尚處于一種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態中。有不少人在豆瓣更新著自己的旅行見聞、游記,那時國人的旅行還不像現在這般繁盛,因為無法身臨其境,所以只能通過別人的眼睛和筆觸去感受這世界,因此,著實讓一批旅行達人紅了一段時間,出書立作。
那時尚年少的我,因為喜歡旅行,喜歡寫作,也做過出書的夢,所以在豆瓣寫作的泱泱大軍中,自然也有我這渺小一員。不過,現實之所以被稱呼為“現實”,往往是因為它會把你從“白日夢”里叫醒,告訴你,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迎風而上的“幸運兒”。畢竟,想要達成某件事,機遇和實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大多數人往往是看到了機遇,卻根本沒有實力去抓住它,比如說,我。
所以,在豆瓣做的白日夢,最終被現實平靜地戳破。所幸,倒也談不上是一無所獲,至少那時的我,記錄下了,當年旅行的感受和心情,它們將會成為我此生最寶貴的財富。若是讓現在的我再去敘寫當年,我想,自己是寫不出來的,因為,記憶早已經模糊不堪。
個人覺得,劉子超,應該是當年那批旅行達人中比較優秀的,因為直至現今,他依然在敘寫,所以才會有剛讀完的那本《午夜降臨前抵達》。
堅持喜歡一件事情,并不容易,堅持做一件事情,更不容易,這些年,人來人往,一些當年紅過的旅行達人,早已經不再旅行,也不再記敘旅行,轉而去喜歡其他的事情,畢竟人生漫長,旅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世界何其廣闊,值得人專注于其中的事,還有很多很多。
說是初識,其實只是我單方面的知道劉子超而已,他是肯定不認識我的,而我作為其廣大讀者群中的一員,也就厚顏用了一把這個詞。
如今再看劉子超的豆瓣,早些年他寫過的那本《中歐列車》已經不知所蹤,如今展示其中的,只有他這本最新的《午夜降臨前抵達》,以及一些外國文學的譯作。不知是否因為,現今的他覺得當年的文字略顯稚嫩,所以才下架了這本游記,還是某些其他的原因,不過早些年沒能去讀他的《中歐列車》,也是有些遺憾了。
來說說,劉子超的這本《午夜降臨前抵達》吧。
起初只看書名,我以為這是一本小說,而翻閱之后,才發覺它是一本旅行文學,但其中的文字細膩入微,字里行間的感悟與歐洲歷史糾纏蔓延,頗具小說文字般的質感。所以,該說它是一本披著小說文字外殼的旅行隨筆嗎。
讀這本書的時候,若是能對照一下歐洲地圖,會有更加直觀的感受,而這一點圖書的編輯已經為我們想到了。盡管,對照著子超的旅行路線圖,依然覺得滿頭霧水。
對歐洲歷史最了解的年齡階段,應該是高中讀書那會兒,作為一個選修歷史的文科生,世界史不通曉,也就不要談什么高考了,直接卷鋪蓋回家就行了,畢竟在江蘇,高考改革的結果,決定了如果選修課考不到等級B以上,也就沒有機會讀本科院校了。
雖然當年也算是歷史小達人,但子超漫游在歐洲大陸上講述到的那些歷史,絕大多數都不是能在教科書上學到的。那些與紅酒有關的城邦守衛戰歷史,那些關于維也納和奧匈帝國的興盛和衰亡,都是第一次知道,而類似于此的城邦歷史和人物傳記,幾乎鋪滿了大半本書籍。難得的是,子超這樣的敘述不會讓人覺得反感,反而讓人看到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古老城邦,閱讀時,一股股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一直以來,最喜歡的旅行作者,只有阿Sam一個,如今應該再加上劉子超了。
他們兩人的旅行和行文,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如果說阿Sam是一個放蕩不羈的吟游詩人,劉子超更像是一個博學的游歷學者,阿Sam喜歡到處漂泊,然后吟誦著一處又一處的故事,他很少談論異常沉重的話題,只為我們展示所到之處的前世今生,浪漫而又唯美。而子超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個城邦和一個個文人的現今和過往,講述著那些輝煌的過去,慘淡的現在,抑或是不可預知的未來,厚重異常。
很難說,誰的風格更好,更讓人喜歡,畢竟旅行原本就是一件異常私人的事情,每個人的旅行都有著獨屬于自己的風格,而在展示風格這一點上,我覺得阿Sam和劉子超都做到了極致。
兩人唯一相通的地方,該是都喜歡喝酒,算得上是旅行到哪里,就喝到哪里。而喜好飲酒,該說是所有旅行者的通病嗎。不過相比于阿Sam喝得隨意灑脫,子超的喝酒就更顯得專注一些,畢竟他對旅行所到之處的美酒,也都算得上是如數家珍了。
身為一個喜歡旅行的人,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有機會能去到歐洲,畢竟去歐洲旅行算是一筆不小的花銷了。就像是子超在本書最后所寫的致謝那般,因為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才能走得足夠遠,行得足夠細致。
雖然旅行從來都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若是沒有相應的經濟基礎,那就真心不再簡單了。
在《午夜降臨前抵達》的路線圖上,我知道那些國家,德國、波蘭、意大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但我不知道那些城市,不知道德累斯頓、克拉科夫、布拉迪斯拉發、埃格爾、佩奇、的里雅斯特。
世界很大,世界史很厚重,偏居一隅雖好,但若有機會,還是要走出去,去親眼目睹世界的廣闊,去感受歷史遺留下的氣息。
世界上本沒有歷史,因為有了人,才有了歷史,那是人類在時間里和世界上所留下的證明,證明那些過往歲月里的人們,曾經鮮活地生活過。
最后,套用劉子超在書里說過的一句話,來作為結束吧:旅行如同一種尋找,尋找逝去的、遺忘的事物,從而告訴自己世界上曾經有過美的東西存在。
愿你走遍世界各地,歸來仍愛故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