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項:
金剛八部功
喜馬拉雅-梁冬說《本草綱目》
obsidian時間線/年鑒插件學習
查詢鞋墊,英文sole。國外原來是有這個賣的。
補充obsidian使用測評
茶理宜世打卡
日晷路程:
昨晚算是睡了個好覺。因為昨天下午下雨,晚上也是涼風習習,約莫12點半就關燈了,今早在夢里被寫作業催醒,囧。
燒水,沖茶。(感覺有點變成了和外婆阿嬤那個年紀的人??她們年輕那會上班(其實只是到公社打卡領任務)會提早一點,去燒開水、洗杯子、沖茶(可能只是沖水))
然后開始做香蕉蛋糕。這個事情想了一周多了,上周雖然買了香蕉,但是面包還沒吃完,早飯自然就不做其他,此外也沒有買黃油。
黃油是昨晚買的無鹽黃油,一方塊250克。不知算不算新品,之前黃油只有兩種:有鹽和無鹽。現在無鹽里又分為兩種:常規無鹽和chef's choice廚師特選無鹽。不知味道有什么差別?或許都一樣,就是整個差異競爭。
拿小刀切了約莫40-50克,放進烤碗,烤箱175℃,中間;趁烤化的時間去拿雞蛋、自發粉、紅糖、超市打折的植基香蕉蛋糕(這個蛋糕干吃太甜,我在此處是用來替代糖和部分面粉結構)。
?● “植基”這個詞好像不太能用漢語妥當表達?它的英語是plant based,在英語用法里很直觀:全植物、無動物產品做的XX;大多是用在描述食物(但也可以是肥皂、沐浴露、護手霜之類的),比如說plant based burger、 plant based chicken nugget——素漢堡、素雞塊。但是直接說“素XX”好像含義上有點參差。前者在強調來源的成分,后者強調成品的組分??因為在英語里素食主義者、素食、素食餐飲一般會用vegetable的變型vegetarian、 vegan。
時間約莫2分鐘,黃油已經化了一半,把盤子拿出來。上周買的香蕉剩下兩個,剛好用完。用叉子搗碎香蕉肉。舍友問我是不是做兩人份的,我說是的,于是又從冰箱拿了一個出來,三個香蕉!哈哈。加入雞蛋搞碎,獲得一個比較液體的糊,放入超市的切片香蕉蛋糕,搗碎;加入適量自發面粉攪拌,直至比較面糊比較黏糊。最后表面撒一勺紅糖。
烤箱溫度不變,烤30分鐘左右,即可。
為什么糖不直接放面糊里面呢,因為不想吃太甜,香蕉本身的糖分是足夠的;放紅糖只是為了增加一點焦香的風味。
蛋糕進入烤箱之后我就去打八部功。
放松心情打還是不錯的,比如說市面上的教學,動作的重復次數一般分為五遍、七遍、九遍。那如果你每個動作不小心打了6次,那怎么辦,要耿耿于懷嗎?顯然是duck不必。再說,某個動作打得特別順,五遍還意猶未盡,能不能再來?當然可以!這種“順”的感覺說明身體需要、某些結構需要,做就是了。整套連續兩遍,感覺很好。目前而言,感覺特別好的是“回頭望足去心疾”。雖然是同樣的口訣,但是動作上八部功和八段錦完全不同。前者反而和【易筋經】里面的九鬼拔刀式比較像。“五勞七傷往后瞧”在八段錦里面是旋轉手指手臂(末梢、橫軸),在八部功里面是旋轉軀干(根節、縱軸)。
整好,蛋糕出鍋。趁放涼的時間去碼字。
蛋糕很贊,比超市的好吃N倍(n≥2),甜度適中、松軟濕潤、真材實料、香氣綿延。一人吃掉半個,就約等于吃了一只雞蛋、一個半香蕉、20克黃油、20克糖、面粉若干,飽!實在!
圖書館看了2個視頻
一個是朋友推薦的涼子訪談。
一個是前幾天看過的obsidian插件介紹。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a411r7mt/?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e6eed406fe72836b4df9a1b1bdccae83
感覺軟件真是“用著用著就會”,觀看教學可能半天都反應不過來哈哈。
晚飯舍友打包了肯德基套餐回來,據說本地的炸雞不太行,很咸,而且油乎乎的。本來我還打算用空氣炸鍋復炸去油,聽了之后覺得還是燉土豆比較穩妥。
晚飯是米飯+鹽煮魚+水煮青菜。
莊子影子:
吃飯那會舍友跟我說看莊子的事情,問我怎么概括莊子的思想。
這個事情有點難,一方面我最近沒看,第二我之前看也不是看得很深。幸好月前稍微和其他人討論過一下。
于是我就說“鯤鵬”和“北冥”。
對方問,為什么不是“南冥”,或者說為什么不是“北冥+南冥”
我說,“北冥”就是“南冥”,他們是一組意思。好比說去某地出差,其實是包含了出發去某地以及從某地回家這2件事,但是在表述中,我們只說一個。
對方說,這個例子還是和“北冥”有些出入。
我說,我這里是借用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動”來解構這個詞。有北就有南,知道起點,就知道終點;相對的概念是相對出現的,比如陰陽。
對方問,請問“fan zhe dao zhi dong”是哪幾個字。
我說,是“反者道之動”,但是“反”改為“返”,“動”改為“洞”也是可以的。“反”可以是反方向、反面;“返”可以是返回、折返。“動”可以理解為表現、動作;“洞”可以理解為歸屬/歸宿。都是一體兩面的,比如說寶藏,藏起來的就是寶,寶是被藏起來的。道的動是用處,道的洞是本體。
這個可以參考“七頂帽子思考法”(可能是這個名字),戴上不同帽子,做出不同的思考。
帽子一:炸雞的店賣炸雞。
帽子二:炸雞的店不賣炸雞。(炸魚?
帽子三:不是炸雞的店賣炸雞。(麥記?
帽子四:不是炸雞的店不賣炸雞。(牛肉拉面?
帽子五:炸雞賣炸雞的店。
帽子六:炸雞不賣炸雞的店。
帽子七:……
這里看似在搗鼓語序和邏輯,實際上也如此。但是我們的文化里面雖然也用這個工具,但是不會把它當做目標。我們掌握“變”的能力不是要變成誰、變成什么,而是要獲得這種狀態。好比學自行車,我么的目的不是說學會之后,往后的所有生命都在騎車,而是當我們要騎車的時候就騎車,當不用騎車的時候就不騎車。
得魚忘筌、左手指月,即便你是兩儀圖中間那條線,你也可以左右橫跳,一會黑一會白……
對方說,好的,那說回鯤鵬和北冥,是不是說前者是個人,后者是環境?
我說,這當然是可以。但我們可以馬上反過來操作,北冥是個體,鯤鵬是環境,把大小顛倒。比如說我們在這里對話,“我是”整體全須全尾地出現,我身上的細胞都要服務于我這個人;但是如果反過來看,人體有30萬億個細胞,而“我”只有一個意志,和它們相比,“我”實在是太小了。——莊子大部分的故事和思想都可以在這種翻來翻去的過程中產生。比如說稠與學鳩的故事是大小之辯,鵬比麻雀大,但鵬又比北冥小。
對方說,這么看世間萬物似乎都可以聯系起來?比如說科學和宗教。前者是物理連接,后者是精神連接。
我說未必,現今可能是科學實現精神鏈接。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里提到宗教的一些教義其實是遠遠落后于時代,比如如何界定同性戀,如何界定“永恒”,如何界定虛擬偶像等等,古老的宗教毫無辦法。反觀科技似乎提供了更直觀的鏈接,說不定之后“機械神教”會嗷嗷大叫。
對方問,是否有一種哲學會不落入自身局限性?
我說,如果僅以“哲學”而論,真的很難回答,因為我所接觸的哲學作品很少,《西方哲學史》也沒看過。但是在東方思想中,佛道儒似乎都給出了自己的方案。比如佛學講“跳出六道輪回”,那輪回之內和輪回之外,算不算是一種對局限性的打破?正如《大日壇城》劇情所示:你眼前的我是“假的”,是你基于對我的認識而在大腦里塑造的形象,而那些基礎基本信息亦可能是一種“假”(此處無貶義)。
參照標準不同看到的東西不同,那我們能不能說它們是真的呢?所以佛法說,先告訴你世界是假的,然后再來討論什么是真的。此外道學中的“無無”、“無名”、“無形”;儒學的六合之內、六合之外,大概也是一種跳板。有點像是《西游記》是對《玄奘西域游記》的改編,《大話西游》是對《西游記》的改編,《大話西游3》是對《大話西游》的改編……那我們如何知道自己不是處于一種“改編”之中?
《莊子》書里面有個故事:罔兩問影。講的就是影子的影子問影子為何要受影子操控,影子說其實它也身不由己。當我們能洞察這種“真實”之后,“局限”便被打開了,你可以由三維跳到四維,也可以跳到二維,或者其他。
飯后逛了一下商場,拿了一份牛肉。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道門的人不吃牛和狗,因為這這兩者半通人性。傳說,它們下輩子可以做人……所以為了讓大家都好看一點,就不吃。這時候我就想到,歐洲、美洲、大洋洲這些地方的人吃牛肉還蠻多的,所以這片地方上的人修道比例很低???或者反過來看,因為人類的緣故,當今寵物狗、肉牛的數量是遠遠多于上個世紀。假設上文說的“下輩子”有點說法,那是不是表明有很多“人”在排隊“做人”?比如說牛有11億,狗有7億,假設有一半達標轉世,那也是9億“人”??
這么看來要少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