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生涯在課堂時間比重非常大,每天有六到8節課都在教室里。45分種乘以6~~45分鐘乘以8在除以60就可以算出學生每天在課堂的時間。然后在乘天數140天在乘12年,可以看到這個數字的龐大。
現在有個假設,學生在課堂里坐著聽課情緒是不快樂的,被動的;思維方式是死記硬背,是僵化的,不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 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考試的能手而缺乏創新能力(這個假設不知道是如何被論證成真理的?)。于是乎就有了課堂改革。
教學模式的改革,先學后教。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自學,小組合作,互相討論,生生互動,展示,讓學生在互動中形成他們合作意識、創新思維品質、知識的理解和積累。這種模式似乎適合每一科目每一類型的學生,可以解決一切教育的詬病。多么偉大的藥方。
今天聽了兩節歷史課,我一片茫然:學生看書,完成導學案,討論,然后展示,評價。思考,頓悟,生成,內化,踐行在哪里?看書10分鐘左右,填好空,討論在書上可以劃出的答案,在講臺上念一遍,然后老師打分,學生互評。做檢測題。假自學,假討論,假評價,假展示。一切都是在為形式服務。但這種演課是全國課改的典型課堂模式,每一個學校,每一個科目,每一種班級每一種學生通用。
課后和老師交談,老師說不會上課,不知道怎么教。學生,家長,學校,上級要考試分數,只有來聽的時候演一下,隨后自己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指導課改的多是不上課的,不了解學生狀態的,只是要考試成績的官員,而上課的方式也由他們強制推行,教師在自己課堂上失去個性化和應有的權力。課堂成為老師和學生共同厭惡的地方。我聽到一個荒唐的說法:這個方法在別的地方取得成功,現在我們只要亦步亦趨,搬過來,比照就行了。
不理解課改形式背后要求,不知道要達到的地方,不知道從哪里出發,有些表面熱鬧的東西會長久嗎?
課堂應該是個百花齊放的地方,因為我們的孩子是多樣的,我們的老師風格各異,他們的表現形式難道不應該是千姿百態的嗎?所謂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只應該是其中的一種,而不能異化成全部。不能異化為學生課堂的全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