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共讀筆記,我想結合自己關心的問題,在共讀過程中,重點學習思考以下問題并不斷更新迭代:
1、大腦是怎么工作的?
感覺系統無時無刻不在工作,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輸入,然后在大腦中由進程1響應(根據記憶模型識別對象、解釋現象),預測結果,如果內心對結果感到滿意時,則立即做出判斷,決策。如果不滿意,則大腦會調用進程2,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來對結果進行心智計算。
橫向4個過程:直覺(系統1)、監督過程(系統2)、理性思考過程、沖動抑制過程
縱向3個階段:解釋/判斷、決策、結果/行為
PS:注意力與精力的關系
---注意力隨著年齡越慢慢增加,不會減少,可以分配;
---精力每天有上限,用點少點,精力不足導致無法控制注意力的分配
2、如何避免掉認知捷徑之坑以及從坑里跳出來?
1、總是在做事時尋找做事的意義,導致總是在調整方向。
解釋: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意義是自己附加的。人生的意義從基因上講就是求存。
改變:
做事前,思考意義(Why-How-What);
做事中,不要思考意義,直接做;
做事后,反思+總結經驗;
2、描述問題不清,溝通效果差。
解釋:溝通雙方背景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就開始從自己的知識結構出發,導致信息接受者無法解析信息。
改變:學習溝通模型的知識、技巧,安排時間分場景、在關鍵步驟上刻意訓練。
3、學習、看書貪快,以為看完書或課程,就學到知識、技能了。同時越學越焦慮,感覺要學的太多。
解釋:沒有刻意練習,沒有打通心理表征,不知道萃取技能、以及技能可以在跨領域遷移。(刻意練習--心理表征--專家直覺--技能--遷移)而這種這一過程其實是最省時間的成長方式。
改變:建立自己的能力圈,在能力圈內做事,當能力10倍于他人時,在遷移至其他領域。
4、在閱讀文檔資料時,聽了一長段的會議講座后,知道自己沒有百分之百理解,但不會提問或不知道該提什么問題?
解釋:表達不清,不會提問都是因為思考不清,腦子沒有相關的概念、結構、流程,自然對他人/書中所講的觀點、結論無感,但倘若有相關概念、結構、流程,自然會比較得出差異點,自然就會提出問題,然后或更新、或維持自己的觀點、結論。
改變:鍛煉思考力的套路——理解(概念)→分析(結構、流程)→表達(提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