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次湘黔之旅,一路都是淺游。到了收官的常德桃花源,下午四點(diǎn)左右才進(jìn)去,六點(diǎn)多鐘就出來,全是急行軍的速度,所謂游覽更淺得不能再淺。
? ? ? ? 淺游也行。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其實只是一種向往,一種逸致,后世附會出來一塊實地,找的是感覺。所以,此處游賞,不在深淺,而在意味。
? ? ? ? “世外”的感覺倒是不多或者干脆沒有了,但古意還是有的。
? ? ? ? 這個桃花源很大,很大,里面多山多水多文跡,深游的話,一天不夠。所游到處,并沒看見有田園牧歌廣闊,頗有遺憾。
? ? ? ? 我走的據(jù)說是最佳進(jìn)口。路左畔水,水波瀲滟;路右銜山,林木郁然。行不遠(yuǎn),便有“桃花源”大門,可入龍山(桃花山?)。
? ? ? ? 山不見高,澗水峋石古木奇花遞次而來,間有刻石古跡或亭臺樓閣描金畫彩其中,便鉤出遠(yuǎn)離塵囂自獨(dú)天趣的向往,而即景幽發(fā)的思古之情,更令向往之中有了溫厚悠揚(yáng)的陶然。得了陶然,是不是就可以說自己得了桃花源呢?
? ? ? ? 景區(qū)介紹說,這個桃花源,始于晉,興于唐,迄今也有一千多年了。還說,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
? ? ? ? 始于晉且陶淵明留下墨跡的說法,估計意在確認(rèn)這里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那個桃花源。對此,多有懷疑,后面再說。
? ? ? ? 其他人來過應(yīng)該沒問題了。我感興趣的是王昌齡,因為在黔陽古城,得知王昌齡曾在那里也就是唐代的龍標(biāo)謫居八年。那么,王昌齡是在什么時候到此一游的呢?是來龍標(biāo)的路上,還是離黔陽的途中?或者,也不是來也不是離,而是中間溜去過的?
? ? ? ?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且讓我來猜測一下。游賞嘛,胡思亂想還是需要的。
? ? ? ? 我琢磨,王昌齡應(yīng)該是在黔陽八年的中間,專程來的這里。去黔陽的路上,是遭貶,且貶得如此荒僻,對于肯定情系朝堂心有拳拳的王昌齡來說,哪有心情來這里找“不知有漢”的感覺?而離開黔陽,是急如星火要去赴安史之亂的國難,更不可能來這里品“何論魏晉”的閑淡。還就是苦盼起復(fù)的八年中間,希望的音訊全無,為尋精神寄托,才有必要找到這里來為自己消解消解寂寥苦悶。這也合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本意。
? ? ? ? 桃花源之所以千年不朽,光耀百代,就在于它原本就是一座人間難覓只合天上才有的精神家園。
? ? ? ? 想到老輩講過親歷的一件事。上世紀(jì)抗日戰(zhàn)爭期間,輾轉(zhuǎn)深山老林中,窮僻山村里,遇到有“黃發(fā)”老者問:宣統(tǒng)還在坐龍庭吧?
? ? ? ? 這就涉及到,到底有沒有過真實的桃花源的問題了。直到近代,都還真有與世隔絕的所在,陶淵明的古代,自然肯定也有,還肯定不少。所以,可以認(rèn)為,陶淵明寫《桃花源記》,不會純屬空穴來風(fēng),至少也是有這樣的現(xiàn)實,啟發(fā)了他的靈感。靈感流灑紙筆,自然生花?!疤一ā闭撸啊疤栈ā币?,“陶話”也。至于實地,則可能是這里,也可能是那里,或者這里那里都是,只要“原”合“陶話”,“源”本“陶花”。
? ? ? ? 既如是,只要合乎陶先生旨趣,都不妨自稱桃花源。而淺游一下,真能得了那“陶話”“陶花”而去,自己心態(tài)便也隨處皆可為桃花源,又有何不可又有何不樂呢?
? ? ? ? 由此回看一路,游的都是人文景觀,寫的也是人文境趣,找的都是超脫感覺,正不知該如何收尾,象是天意,至此恰到好處得來了總標(biāo)題:尋味桃花源之旅。
? ? ? ? 美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