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感”是怎樣誕生的?/石豐
【老家記事】創造、創意、創新,及其語境差異的心理感受,以它望文生義(畏)的直觀理解和語態結構,總是以神奇的魅力和能量轉換及物化實踐,體現出生命自由和思維活力的蓬勃狀態。然而,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創造和創新,一起匯聚為優化觀念、改變生活的波瀾壯闊或價值構建。而某些創意和創想,并非石破天驚,振聾發聵,它以樸素清新的思想火花,讓人心頭一亮。
近兩天,老家因降雨而迅速滅殺了高溫的燒烤,清洗出一個空氣清新,涼爽愜意的老家。寧靜致遠的老家之夜,使我的思維狀態異常活躍。無論是畫圖標、畫草圖、寫段子感覺游刃有余。所以,晚上興奮,早晨懶覺,似乎成了根深蒂固和難以改正的惡習。為此,媳婦下令,丫頭無語,兄長關心,老娘提醒,全家勸告,也成為父親心中的司空見慣和屢教不改。
清早,大夢覺醒,一夜好睡,被鳥叫起,發現七時十分,快將床起,不然,又要讓娘遺憾批評。于是乎,一個鯉魚打挺,鷂子翻身,穿衣下床,徑直出門。發現,娘在院中已經活動鍛煉,趕緊前去請安,給娘嬉皮笑臉,立即作揖道歉,老娘說:天涼,我娃多睡一會兒,看媽把你說的,讓我娃都有“怕感”了!
“怕感”?!對句詞本來比較敏感的我,頓生奇異和聯想,而后迅速釋然,對娘的奇思妙想和詞匯創造,心悅誠服,并大加贊賞。娘有些不好意思地說:看我娃些,媽隨口一說,讓我娃夸得都成識文家了!
我和娘,平時相互夸獎鼓勵,即是娘比較輕便地跨出門檻,都亦如此。我們娘倆從來不吝嗇或低調于取得一些和娘的認知及共鳴。我和娘心中明白,但我覺得娘比我更加清明,并非如此取得多少量化的成績或進步為所謂的范本,是以這種心神領會的喜樂方式和過程,我娘給予兒子的關愛、鼓勵和鞭策而已。
而娘造詞“怕感”的情境及“怕感”一詞所延展的語境創意,也將開闊我的思路,衍生一批噴薄而出的圖式立意和立象,及人性中的深層“怕感”,成為我的創作源泉,也將圈子民族沉淪“怕感”和“恐懼”的群體基因和文化反思,一并揭示出來。(石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