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
借著NZ電影節(jié)的風(fēng),比正式北美上映的11.24提前三個多月看到了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
意大利導(dǎo)演盧卡還原了一個他眼中80年代的意大利,每一個鏡頭,每一幀畫面都足以單獨拎出來作為攝影作品。
Elio(提莫西·查拉梅扮演),現(xiàn)實中21歲的他扮演17歲的意大利少年,這個原本眼神和言語間透露著慵懶的少年,卻在遇見Oliver(艾米·漢莫)后仿佛變成了一個戲精。先是在開篇故意扔書到地上引起Oliver的注意,后來又在Oliver面前故意動作夸張的演奏鋼琴,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他心之所向的人注意到17歲的他。
最美的不過下雨天,大概文藝片或許電影本身,悲劇往往令人唏噓的同時又記憶深刻。這段為期六周的情愫,友情?愛情?沒有人能給一個準(zhǔn)確的定義。畢竟Elio和Oliver之間的感情是那么的輾轉(zhuǎn)和推委,讓人總在猜測他們的心意到底如何,特別是對于Oliver。
除了演員本身對于作品細(xì)膩的演繹,電影本身的配樂也是值得期待的,我一直覺得一部好的電影離不開代入感強的配樂。電影的純音樂部分為了烘托Elio喜愛巴赫這類古典樂的人物特性,配樂師選擇了多為鋼琴獨奏的作品來呼應(yīng)人物關(guān)系。而人聲演唱部分的配樂,不似美國大片的氣勢,而是一種北歐的小眾情懷,聽著總有那么些大背景下的空靈和淡然,就像兩人之間捉摸不定的關(guān)系。
Elio一呼一吸之間盡透露著一個17歲少年對于愛情本身的不確定。尤其是最后的結(jié)尾,在接到Oliver打來告知自己要步入婚姻后,17歲的少年獨自面對壁爐無聲地留下了淚水。流淚后的深呼吸,一舉一動都那么地真實。
17歲的夏天,遇見就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