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的書架上,一眼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就借回來看了,這本書看的也很快,前面的故事感覺很感人,寫父親的那些章節,和父親在醫院時心境的描寫,以及父親經歷殘疾時表現出來的那種中國傳統父親表現出來的死犟,我也仿佛看到了爺爺生病時強忍著痛的情景。
但是到了后面就感覺有些虎頭蛇尾,尤其是在寫厚樸,香港阿小,文展,這些人的時候,感覺作者帶著一種上帝視角在寫,即“你看,只有我這樣走是對的,你們這樣走是不對的額,所以你們都失敗了而我成功了”,這種感覺在厚樸那一章尤為強烈
我們剛好成了有趣的對比,而我們各自都是對自己有誤解的人:他以為自己做著摧毀一切規矩的事情,但其實一直活在規矩里;我以為自己戰戰兢兢地以活在規矩里為生活方式,但其實卻對規矩有著將其徹底摧毀的欲望。
但我最終沒打這個電話,我沒搞清楚,是否每個人都要像我這樣看得那么清楚。我也沒把握,看得清楚究竟是把生活過得開心,還是讓自己悶悶不樂。
我隱隱擔心,厚樸這幾年一直活在對夢想的虛幻想象中,而不是切實的現實里。我沒把握,當他看到夢想背后那蕪雜、繁瑣的要求時,是否會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夠的接受度——夢想原來是卑微的執著。
我沒能說出口的是:厚樸,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雖然有吐槽,但是還是摘錄一些很有感觸的句子:
-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渾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 再走幾步看看,老天爺總會給路的。
- 那結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該來的會來,不以這個形式,就會以那樣的形式。但把事情簡單歸咎于我們無能為力的某個點,會讓我們的內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 在這里,你一不小心留出空當,就會被悲傷占領——這是疾病最廉價、最惱人的雇傭兵。
- 即使在政治動蕩的年代,閩南依舊是個世俗生活很強大的地方。而世俗就是依靠著流傳在生活里的大量陳規存活。
- 留在北京不是全部故事的結束,而是所有故事的開始。
- 這樣的地方很容易和荷爾蒙相互催化,給人帶來“世界確實無限展開”的那種眩暈感。這樣的地方,確實需要大量想戰天斗地的人。
- 人才不著急,按照生活一點點做好,生活會給你答案的。
- 我,或許許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責任。
- 所有人都篤行舉頭三尺有神明。
- 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我是陳柳娟,讓我們做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