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葉
序
沒有學過服裝設計的洗碗工,不是一個好的茶藝師。
在從前,學徒是一項技術的唯有“敲門磚”,偷師是“不擇手段”的小人干的事。
從學徒這件事上我大概想通了一些市場的“理”,因為昨晚太晚了,便強迫自己入眠,現編輯給各位看官。
一 買花架這個事兒
店里缺個擺設,文化墻的洗手臺太小,鏡子也小,墻面顯得太空。我尋了之前的做家具的朋友,看了,外觀都還湊合,就是價格天差地別。一位小伙子,虛長我?guī)讱q,我之前在閑魚上認識的,他的要價永遠是最高的,我說“太貴了”。就招呼店里客人去了,沒想和他砍價了,雖然我“巧言”。他發(fā)信息過來說“您出個價,讓我死得明白”。我說的意思大概是:“別別別,沒這么嚴重,你這柜子好,不適合我而已”。
其實兩家我各想在他們家買一件,都支持支持,兩件東西呢兩家都有,于是我已經決定在小伙子家買花架,在另一家買條案。
直到晚上,小伙子又發(fā)了兩張照片,誠懇的樣子和我說最低價是多少,明天一起送過來。我說別勉強,我說你再開個實價,可以明天就送,不可以的話,明天也別送了,花架答應買的,你就送過來。條案我在別人家買。
我猜出了他價格偏高的原因,也看出這“直爽的人”如此迫切成交的原因。我說人家做了二十年,你做多久啦?他回答說兩年不到。
這就是混跡市場的區(qū)別。
之前我做服裝的時候,看到很多小年輕設計師,設計的產品,以市場經驗純熟的設計師產品價格,敢并價齊驅。講真,什么爛貨,我一件都看不上,盡管相對于我而言,比我厲害得多。
因為從業(yè)者自己沒經驗,致使成本上升,要讓顧客買單,這不是市場正確邏輯。
從前沙碩他們叫我“差不多先生”,因為我做手工,家具這些,都是百分之八十五就滿意了,因此總有瑕疵。像此類狀況,自己的“虧”就要自己吃,無法推及市場,更何況讓市場承擔?因為自身原因致使成本上升來提高行價,除了搗亂市場,我不知道還有其他什么名詞短語可以定義這個行為。
那么為什么我說需要有“學徒”這個過程呢?尤其是“文化藝術”行業(yè),簡單歸納,一則學技術。找了位行業(yè)前輩,學習真正的技術,這是第一,也是基礎。二則因為前輩們的資源因為運用幾十年了,各個渠道成本總比生瓜蛋子進入行業(yè)找尋的成本來得低,這里面有的是交情,時間價值可高可低,除了硬性的“成本”,時間價值的上升空間,因為這個人情而愿意分文不取的“贈送”,那就是成本低的一個原因,也是一項“本事”,假如,少一塊,按市場倍率五倍的話就少了五塊,這在行價里是不是變成一大優(yōu)勢?
正如做家具這哥們,如果他混得好,認真跟師傅過,有了正常的資源,就直白一點說,噴漆師傅少收他兩塊錢,他的市場價就可以比“行價”低了,這也就是別人給我一千一個條案,他給我報價一千八的原因。
當然我接受一千并不是說我賺大了,而是對方也有合理利潤在,那么爽快的交易節(jié)省了時間成本,便又是一項收入。
這位哥們說要拜我為師。我可當不起,有空常來喝茶吧。
沒有學過服裝設計的洗碗工,不是一個好的茶藝師。不想當一個好的洗碗工,不是一個好的茶藝師。
我希望我每天一早過來都有很多的杯子,蓋碗,壺,洗。
做任何生意,到最后其實都是做人,這便是“人文”,任何創(chuàng)意,亮點都無法支撐一個事業(yè)永久的,唯有秉承的原則,信念,那時身邊聚了這些志同道合的人,便可當“甩手掌柜”了。
一個好的、有生命力的企業(yè),(或者說一項事業(yè))一定是高標準,來提高個人,篩選人才,也因此,個人才能在將來高福利誘惑下堅持陪伴,如果一個企業(yè)的標準是可以隨時為了符合從業(yè)人員而降低,那么,幾乎是死亡告終,無法成為百年傳承的企業(yè)。
于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思考,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順著別人走,無論對否,順著,看著這件事的結局,便是自己的“經歷”——實驗報告,而一件事的對與否,無需你的判斷,事情本身會呈現,因為人的判斷,無疑是最不堅定的?!?017.8.1 凌晨
2017.8.11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