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小朋友們請我薦書,老實講,薦書這件事其實不取決于我喜歡什么書,而是你適合讀什么書。說白了,就是這本書在你的知識體系中處于什么位置,你讀的時候知識轉換率是多少。
那么,什么叫知識體系?簡單點說,就是你目前掌握的所有知識在你認知和判斷人和事并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舉個例子,大家都參加過高考,高考時你的知識體系大致就是幫助你拿到總分數的能力。
既然稱體系,那么至少可以通過三個維度來架構。
第一,時間維度。其實就是歷史。學歷史有什么好處呢? 最主要的好處是好玩。人們常說歷史是偶然的。因為在某個時間點發生的某件事,是由一百萬種因素促成的,有一個因素發生變化,結局可能完全不同。歷史又是必然的。也可以說是循環的。因為本朝發生的任何一件事,前朝可能都發生過。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如果你的歷史知識僅限于中學時的教科書,那么有幾本書特別適合啟蒙。
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圖文并茂,趣味盎然。讀過之后,你會對整個宇宙、銀河系,我們生存的星球及這個星球上的物種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會讓你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好奇心。
帶著這種好奇心,你可以去讀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本書會給你一個新視角,告訴你人類演化至今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么理所當然。
在了解了全人類的歷史之后,你可以慢慢按興趣來讀。中國的先秦,歐洲的中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等等,都很值得研究。按著這個思路讀下去,你會發現,根本不需要別人給你列書單,你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會引領你開辟自己的讀書樂園。
第二,地域維度。我是地理決定論的堅決支持者,堅信地理環境的絕對重要性。研究同一時期不同地域上發生的歷史是一件更具趣味的事情。
比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在圓形廣場上講課時,古中國的老子、孔子應該剛剛故去,古印度的釋迦牟尼應該在傳教。為什么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差不多同時出現在公元前第一個世紀的中期呢?
比如歐洲在漫長的中世紀一千年中緩慢發展,而中國卻迎來了唐宋時期最富足最燦爛的文明。而歐洲因文藝復興和大航海開始興盛之后,為什么古老的中華帝國卻漸漸走向衰落?
比如1860年代,美國發生南北戰爭,而同一時期的中國也在進行一場南北戰爭,即南方的太平天國和北方的清政府之間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什么隱秘的關系?
比如地球上某些地方已經走進后電氣化和互聯網時代,而另一些地方卻保持差幾萬年前的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你有沒有想過其中的原因?
如果你對以上列舉的問題都很好奇,可以去讀一本叫做《槍炮、細菌與鋼鐵》的書。相信我,這本書的內容和書名沒什么關系,它主要論證了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主要是糧食問題。
第三,科學維度。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拜中國不健全的教育制度所賜,很長一段時間,高中時就分文科理科,大學本科也分科細致。正常的教育制度,應該在研究生階段之前都實施通識教育。
如果你是文科生,碰巧連余弦定理都不記得了,那么不妨讀一點經濟學。可以從薛兆豐的《經濟學通識》開始。我保證這本書里沒有一個數學公式,而且每一篇都是從實事出發,篇幅短小,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閱讀。羅胖最近在賣的《魔鬼經濟學》也是一套很好的入門書,同樣沒有數學公式,貼近生活又危險刺激,保證沒有加息和存款準備金率這些無聊的東西。有趣的同時,又可以培養最基本的經濟學思考方式。
另外,要讀點邏輯學的書。我發現很多文科生的邏輯思維很成問題,基本都是這樣的句式:某某觀點一定是對的,因為馬云這么說過。推薦復旦大學出版社的《批判性思考指南》,先從思維方式開始訓練。
如果你是理科生,又碰巧連中國斷代史都說不清楚,那我還能說什么呢,隨便讀點有字的東西,對你都有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立知識體系的同時,你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觀,而這套價值觀,基本會在35歲到40歲的時候成形。然后你會依照這套價值體系把所有知識重新歸類,新獲取的知識就可以迅速分門別類,充實于這套體系之內。
怎么樣?要不要開始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