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了,第一次聽live,選擇了普通人不需要多少專業(yè)知識也可以聽得懂的心理學。
內(nèi)容包含自媒體,心理學標簽,心理學的商業(yè)化等等。李老師從聲音中可以聽出是個想法很復雜的人。
正是因為復雜,加上學院派的講述,顯得本人溫文爾雅。
這種溫文爾雅增進了理論傳播的可信度。本人是北京大學科班出身,標準普通話,講話不緊不慢。偶爾幽默,時常嚴肅,讓我想到了斗魚的大國師。
大國師放蕩不羈,李老師小心謹慎。看上去風格相差很大的兩人怎么會放在一起?
研習書多,認人少。讀萬卷書的共同特點,倆人都有。所以他們本質(zhì)上是一類人,只是個性稍有不同,所以看上去大相徑庭。
李老師給自己貼了所謂的社交恐懼標簽,提出了問題:問什么會貼這個標簽,還來做所謂的千人live,其中李老師有何深思?
我想大概是一種心理暗示。叫做反心理暗示。通過這個暗示,讓自己勇于打破標簽認知,最后結(jié)束之時戰(zhàn)勝自我,這樣的感覺很令人興奮。本來說自己一無是處,到了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有點用的,可以建立完整的自信體系。
關(guān)于自媒體,李老師只是有過經(jīng)驗,并不是所謂的大號的經(jīng)營者。當不了大號是有諸多原因的。
在內(nèi)容上看,李老師的東西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看得懂。并且文字居多,幾乎沒有圖片,這就注定了這個的發(fā)展上限。
李老師的看法是自媒體并不是謀生工具,對于自己來說只是一個平臺。因此更新時間,內(nèi)容迎合對他來說都是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這個東西起初只是個愛好,現(xiàn)在看來,仍然能保留那份愛好,實屬難得。
這和學校這個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一日三餐都在學校解決,市場類的東西涉及較淺,所以他的文章能讓一批讀者趨之若鶩。
李老師提過公眾號的粉絲很難再往上漲了。一方面是紅利期正在消退,一方面是臭味相投能找到的就只有這么一些了。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所以保持現(xiàn)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公眾號漲粉當然很簡單,改變姿態(tài),用一些營銷手法,自然能夠達到效果。但是吸引進來一些牛鬼蛇神,或許得不償失。
說一句最為觸動的話最為結(jié)束吧。為什么不愿意找個助手,找個團隊,大理公眾號?
答:因為后臺的讀者留言,私密的情感問題只有我看得見。如果找了別人,這樣對讀者來說,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