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談盡全力而為。
我是一個東北人,大學是在山東省威海市上的,那時候我學習壓力特別大,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我的同學絕大多數來自山東河南河北,因為他們學習太刻苦了。另一個原因是,我不知道為什么,很多人對東北學生的印象就是懶惰、不能吃苦。所以我為了證明自己,同時也希望跟其他人齊頭并進,甚至超過他們。
我每天都刻苦學習,周末也不例外,所以大學的前兩年我都是這樣度過的,除了睡覺以外,我只做3件事,上課,吃飯,上自習。我剛說了,我只堅持了兩年,大三開始,因為各種原因,我開始總逃課,也不好好學習,學習成績自然就下來了。
當然,除了成績,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找工作,我差點就找不到工作(要知道我也是211工程大學的,我從沒想過自己會不好找工作),幸好大二的時候我還是很認真的學習了C語言和C++,最后一家廣東的公司愿意要我做程序員。好險啊,差點就“畢業=失業”了。
這個故事是一個虎頭蛇尾的過程。前面兩年刻苦努力,后面呢,墮落了,不堪回首。
至今,我每次回想大學生活,都后悔沒有堅持好好學習,沒有盡全力。
參加工作以后,我又變成了大一大二時的狀態,非常努力的工作,幾乎每天加班到凌晨。當時的原因也很簡單,我的這份工作來之不易,我很珍惜;另外的原因,也是不想再像大三大四那樣的浪費時間。
直到今天,我在工作上的狀態也從沒有放松過。但是,我現在努力的原因已經跟我在大學時的不盡相同了,具體的話我待會講確立自我的時候大家就會明白的。
最近幾個月,我參與了大數據項目的工作。大家如果對這個項目了解的話應該知道,這里面有個系統叫決策支持系統,強哥在設計的時候用到了非常科學性的知識理論,我之前問過他是怎么想到這樣的思路去設計的,他的回答很簡單干脆,就是:盡全力,不讓自己后悔。
這個回答對我來說還是很震撼的,我雖然不知道強哥大學學的專業是啥,但他肯定沒學過運籌學、控制理論這樣的課程。但他卻能找到用到這樣的知識,他給我的回答里體現的因果關系實在是太強悍、不容置疑了。是啊,盡全力,不管你以前學過啥,眼前的事,就是需要你盡全力去做到最好,不管結果如何,不讓自己后悔。
所以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去做任何事情。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有絕頂聰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才有大成就。我很清楚自己不是一個聰明人,但做笨功夫這件事誰也攔不住我。尤其是當我熟知了曾國藩的生平以后,我更加堅定了勤能補拙,寧拙毋巧,做事有恒的信念。
而且我也不是很相信胡適的結論,畢竟他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總結的,當今社會,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萬一我真有了大的成就呢,或者更現實一點小的成就,一個笨人的小的成就。
努力,fighting!!!
-------------------------------
下面繼續分享我對確立自我的認識。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有人生方向,知道自己為啥活著。
再說回到大學吧。前面我提到自己只堅持好好學習了兩年,但我身邊是有很多人堅持了四年甚至直到現在。說實話他們有些人我以前是看不懂的,尤其是那些大學里幾乎沒上過課的人。我當時覺得他們都是傻逼,不上課,掛科。一開始我還以為他們真不用上課呢,肯定都會,之后發現不是,我還嘲笑過他們。但其實呢我才是傻逼。
因為我努力的動力一點都不牢固,完全沒有一個由內而外的驅動力,這樣是很難橫下心來堅持長久的。我從來都是看別人,別人努力學習,我就努力學習,別人去考架構師證書,我也跟著報名,而當別人放松的時候,我突然感覺沒有了方向感。
后來我知道,人家大學第一天就已經明確了自己畢業要干啥——或者更早時間。現在想想,這真的是太重要了。我恨自己,也有點恨他們,為什么自己不能多想一想,多跟他們交流交流,我腦子真的是壞掉了,不開竅,才會不理智的去跟風,別人刻苦學習,我也刻苦學習,自己完全沒有一個實際的方向。那畢業了要干啥呢,我活著的目的是啥呢。
我是直到2012年,才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當然,這跟我做產品經理有很大關系。我從那時候開始,去系統的讀很多書,關注我認可的一些名人作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優點。我把他們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業知識類的,一種是拓展視野類的。后者對我確立自我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還好,一切都不晚,到現在也已經5年多了,中間有時候也會犯懶,對自己很寬容,但這種狀態跟大三大四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我現在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我知道懶一會以后,我會很容易再繼續開足馬力,給自己加油。
大學以及更早時候的我,都是在跟別人比,搞得我很狼狽;現在我只跟曾經的自己比。
我從來不會因為自己跟強哥、IKE比,有很大差距而焦慮、苦惱,因為他們有多厲害,能力有多強,跟我一點關系也沒有。我只關注我自己,今天的我跟上個禮拜,上個月,去年的我比進步了多少,改變了多少,在哪些方面進步了。
我年紀不小了,但我也做到了在人生意義這個命題上有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目標,我知道現在的我每天在做什么,我希望達成什么樣的小目標,有怎樣的大目標。
有時候我跟別人開玩笑說,我要活到200歲,但這背后的邏輯其實還是挺嚴肅的,因為我知道要通過個人努力達成的目標,真的需要好多時間,而我的目標不止一個,我要一個一個的去完成,可能200年也不夠。
前段時間,我讀完了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聽名字像是心靈雞湯,但這本書其實很有名,里面講述的內容非常值得反復思考和推敲。我借今天這個機會想簡單分享兩點。
1. 我們對人生意義人生目標的追尋,以及我們想突破自我變得更好的愿望,會導致內心的緊張而非平衡和放松。所以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斗。我們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強哥設計大數據平臺,設計決策支持系統的時候,肯定是有很多痛苦的,當然他肯定也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終究的目標是要突破自己,盡全力做到最好。
2. 人生意義在每個人身上,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也不可能對生命的意義作一般性的定義。人不是簡單地活著,而是時時需要對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基于這兩點,我是既興奮又懊惱。興奮是因為我就是希望通過自我努力不斷修身,看看自己到底可以變成什么樣的人;懊惱是因為我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目標沒有實現,甚至有的還沒開始走上正軌。
最近強哥和IKE都對我的身體健康表示擔憂,他們會勸我多注意休息。其實剛說了這么多,應該可以解釋一些原因了。而且實際上我也是有非常適當、科學的休息安排的,我會很認真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并且我每天都有計劃性的鍛煉身體,只是大家看不到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很享受年輕時努力奮斗,不斷學習的過程,這讓我覺得活著有意義。
我來公司馬上就到整一年了,這一年來,我內心的變化是從焦慮到自卑,再到一點點的癲狂。我始終緊張著,不舒服著,直到現在,對于我這一年的收獲成長,我給自己的打分是65分。我也非常清楚自己距離“為城市管理賦能”這個領域專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2018年這仍然是我工作上的目標。我會繼續努力。
最后,我想說,縱使一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我要讓自己的靈魂疲于奔命起來。至少在年輕的時候,在有奮斗能力的時候,盡早確立自我,盡全力而為,讓自己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