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最近我讀了一本關于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被海倫那種不服輸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 ? 海倫是一個不幸的孩子,她在19個月大的時候失去了聽覺與視覺,就仿佛她與這個陌生的世界中間又多了一層隔閡,她失去了與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梁,但海倫又很幸運,因為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她一開始接觸到知識,就知道這可能是通往光明之路的唯一辦法,當她感悟到“水”這個字便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渴望,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始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她在枯燥的環境下學習了多國語言,閱讀了各國文學家所創作的書籍,從中汲取更多的精髓,從而使自己的靈魂得到補給。書中有許多環境描寫,讀者可能認為海倫的眼睛仿佛可以看見周圍的事物,其實這是海倫用心感受這個世界,享受這個人生,所以她才遠比我們生活的有意義,更加的充實。
? ?海倫是畢業于哈佛大學,可能許多人在想為什么海倫失去了聽覺和視覺,還能同常人一樣上大學,還是上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大學?其實,她能走到這里,少不了身后朋友們對她的支持以及幫助,不僅是精神上的幫助,還有物質上的幫助。例如莎莉文老師,她并沒有給予海倫過多的物質方面的幫助,而是給予了許多精神方面的追求,教她識字,幫她閱讀,更可貴的是她將自己全部的一身,奉獻給了海倫,許多人認為也應該給莎莉文老師頒發一個畢業證書,因為他們認為海倫離開了莎莉文,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其實,這個認為是錯誤的,海倫天生就具有一種不服輸的品格,她情愿花費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也不愿向命運所做出的審判低頭。
? ? 海倫曾經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于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在海倫畢業后,她希望成立一個全國性的盲人機構,可是由于資金問題,她與莎莉文老師四處奔波,向大眾籌募基金,她們來到許多城市,通過演講和游說的形式,大眾籌募資金。雖然籌募到的資金與她們預想的差異很大,但許多人的真誠卻深深打動了她們,也不難看出這社會上還有正能量。
? ? 海倫的一生生活在黑暗中,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的圣潔美麗普照了大地,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