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拍攝于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中莊鎮杓峪村,2012年立春開始,拍攝團隊走進這個村莊,歷時373天,最終以1000多小時的素材剪輯出這部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很早以前就想去看這部片子,倒不是因為它收到的頗多榮譽,單純的是因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很想知道攝像機記錄下的農村是什么模樣,也算是一種情結。
不知道從哪里說起,就像農村的生活,日日夜夜、反反復復也不知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所以導演焦波以時間為軸,2012立春,在新的一年里開始了他們的拍攝之旅。
片子里有幾個主要拍攝人物,杜深忠,一個“不務正業”的農民,村子里的異類,整天擺弄筆墨,家里的蘋果樹開的花永遠比別人家的少;張自恩,一個勤勤懇懇的村干部,整天因為村里的大事小事東奔西跑,傷透腦筋;杜濱才,父親患有精神病,從小父母離異,艱難成長的22歲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破敗的家境,既無奈又心酸。生活中各自有各自的不幸,就像村里出去打工的那個從高架上掉下來不幸死去的人一樣,小人物的悲哀就像一粒粒沙土,塋沒在廣袤的田野里。
導演焦波的拍攝真正的深入到了當地的生活中,夫妻之間的爭吵,村民之間的矛盾,父與子之間的隔閡,瑣瑣碎碎但是呈現的人物形象很完整,他們每個人的品質、遭遇、期盼,或多或少,是中國六點多億多農民的縮影。
杜深忠說“我一開始就對片土地沒有一點感情?!惫麍@一年的投入是7000塊,蘋果兩塊三毛五賣出,一年凈收入不到一萬塊,他要用這筆錢供兒子上大學,養活一家人。蘋果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每年花開時要挨個點蕊,果子長出來了要挨個套上紙袋,再長大一點要把袋子挨個撕掉好讓它們能均勻的接受光照,然后再一個個摘下來用塑料膜蓋著,唯恐一場大雨糟蹋了一年的心血。七千多斤的蘋果就是這么一個個種出來的,然而就像杜深忠說的那樣,這土地是不養人的。辛辛苦苦,一年又一年,杜深忠因為買筆墨和妻子爭論了一次又一次;直到60歲才下定決心買了自己心心念念好多年的琵琶;女兒為了供弟弟上學十五六歲就出去打工。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是杜深忠坐在路邊等著下鄉來收購蘋果的場景,焦急、期待全都投射在一個瘦小的背影里。
“當了一年的村干部,就賺了一肚子酒。”村干部張自恩的一年都是圍著村里的大事小事團團轉,一不留神得罪了人還要跟人打仗。村里總有幾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比如杓峪村光棍張光地故意找茬,三番幾次的要查張自恩的賬,搞得張自恩焦頭爛額。這種人在中國的農村里并不少見,胡攪蠻纏,根本聽不進道理,有些人會說這些農民素質低,確實,他們的學歷都不高,杓峪村里只有杜深忠一個人每天看新聞聯播。其實許多農民的生活都很簡單甚至于無聊,一生幾乎都拘囿在自己家的那一畝三分地里,所有情緒,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在這片土地上集散。
關于大學生杜濱才(磊磊)的故事爭議頗多,很多人質疑村里的春節聯歡會上磊磊唱的那首《父親》是攝影組在搞噱頭。磊磊與父親杜洪法的關系一直很緊張,非常傳統的中國父與子的相處方式,彼此深愛只是不善于表達。從小就失去母親,父親又患有精神病,自己還是個孩子,父親跟別人打架的時候還要獨當一面。貧瘠的土地,破碎的家庭給予他的是巨大的壓力,我相信還有很多農村孩子所面臨的境況是相似的,至少我的身邊、我的家鄉,不乏有這樣的人。杜洪法很容易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紀錄片的開始中有一幕是杜洪法在給兒子挑蘋果,很笨拙的給蘋果套袋子,看到一個好蘋果炫耀似的拿給兒子看,還專門給兒子留了一箱大蘋果。一個在兒子面前非常靦腆的甚至卑微的男人,像個孩子一樣。最后兒子在聯歡會上唱了一首《父親》,在場很多人眼里都閃著淚光,杜洪法也哭了,淚水仿佛積攢了很多年,終于在這一刻爆發。
不得不說農村搞娛樂活動是很有意義的,杜深忠的琵琶可以放到臺面上給大家表演了,有才藝的村民也能過一把表演的癮,不管唱的好不好都是圖大家一個樂呵。杜深忠說人要吃飽飯,精神也要有東西填充。對于農村來說,娛樂活動給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娛樂,還是一條表達自我的途徑,一個尋求認同感的平臺,也是一種生存之外的精神寄托。
最后的聯歡會是一年的總結也是一個新的開始,以此作為結束給了人無限的遐想,一年又一年,他們的生活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還會有哪些故事發生。
因為是按照24節氣的順序拍攝,每到一個節氣就會有一些很美的風光,印象中最美的是村里的雪景,松軟、純凈,讓人耳目一新。
因為對攝影之類的真的不懂,所以只能寫一些自己的感想,如果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