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可能脫離環境研究人。每個人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身份,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單獨脫離外界影響,來研究這些無意義。所謂的道德困境。我是要撞上那5個人還是撞另一個人。我在那個情景中是什么身份。我和這些人又有什么關系。他們難道不知道在軌道上玩耍是危險的事情嗎?為什么要為他們的錯誤,我去推另一個人下去呢?種種道德困境,就都是脫離了環境來講人,其實無意義。還有打工者和創業者,工作狀態就是會兩樣。就算都是勤奮上進的好青年,但兩者前進動力不同,造就的工作狀態也會不一樣。
意會 ? 就是主觀感受加不同情景。
年輕人對死亡是不在乎的,但老年人是會嚴肅的規劃這件事。
看問題的維度。商人對事物是盈利或者虧損,律師是合不合法,記者是有沒有故事。
不同領域的人,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
知識按這本書的說法分四類:
客觀知識 ? 1+1=2
主觀知識 ? 我餓了,但別人不知道我餓到什么地步
共享知識 ? 一群人共享的主觀知識。如文化、公共情緒。對點對我啟發蠻大。我所聽的音樂,對時尚的解讀,不就是一群人共享形成的主觀知識嗎。
感覺知識:對所在環境和各種數據的一種直觀感受。簡而言之,就是一直直覺。
先寫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