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關注步驟
三思:內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
面對某項任務的時候,內容與原因都已經基本確定,需要思考的就剩下方法了。思考方法需要從領悟內容入手,不停地細分、拆解任務,而且越具體越好,直到每個小任務都可以由一個人獨立完成。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過關注“方法”去反復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子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功課。這樣的習慣,會使一個人變得現實、踏實。
5.并行串行
我們有必要給自己的大腦打造一個“多任務操作系統”。
最直接的辦法是盡量將兩個任務并行。例如,在跑步的時候聽英語,在寫文章的時候聽音樂,在等班車的時候看書等。嘗試把一個非機械的任務和一個機械的任務搭配起來完成。并行兩個任務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執行者足夠了解這兩個任務,且對自己有足夠清楚的認識,即,對執行者來說,這兩個任務是“主動并行”的。
讓自己擁有“多任務操作系統”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時間。應用這種能力時,要先坐下來制定一個工作列表,把任務羅列出來,然后把自己的時間“切片”。通常把“20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作為一個時間片,然后就開始像處理器一樣處理任務。
6.感知時間
逃避責任就會帶來輕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經歷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記,而且盡量不記感想,不記感受,只記事件本身。是基于結果的記錄。
事件-時間日志:是一種基于過程的記錄。它會使你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精確。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時間就會陪我甚至幫我等到結果,并從來都能將結果如實交付與我,從未令我失望。
想盡一切辦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時間、精確感知時間,而后再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
7.記錄開銷
感知時間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時間都用來做了些什么。
8.制訂預算
每天記錄時間開銷。每天制訂時間預算。
在開始一天的活動之前,花費15至30分鐘仔細制訂當天的時間預算絕對是特別值得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個列表,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你會遇到第一個問題:任務太多,無法全部完成。于是,你只好進行選擇。建議一開始只要給每個任務標注“重要”和“不重要”。判斷一項任務是否“真的重要”只需要一個標準:這項任務的完成是否確實對達成目標有益。強迫自己理智一些,就會知道:無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無趣,都應該去做。
相信我,養成任何一個哪怕很小的習慣都需要掙扎。
反思:重新回顧本書做讀書筆記,發現回頭再看時,很多東西真的只是看看而已,過了就忘了。人就是健忘的,有些書就是值得反復的閱讀。嘗試過事件日志,由于工作性質,基本沒有完整的時間塊,時間被竊分得太細了,沒法很好地運用。工作中習慣性的看手機,不僅看些與工作無關的,也看些與工作有關的,這樣的話如何進行“事件-時間日志”的記錄呢?一下子不記感想,感悟,回過頭看那些事件日志,已不記得當時的感情狀態,這是好是壞呢?一個人的心路歷程是否有必要被記錄?
不過運用了事件-時間日志后,對時間的感知能力似乎有些許上升,不再似從前猛然回頭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制訂預算,時間預算是很有必要的。學會選擇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及時行樂”,用“是否有趣”的判斷標準來選擇時間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