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劉邦大敗,就在楚軍對其緊追不舍之時,劉邦卻發現了一條可以逃生的小路,而這條小路,楚國的追兵是不敢再追去了,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繼續追的話會遇見比自己更加強大的敵人。按說,劉邦的軍隊已經死的死逃的逃,遇到救兵的概率實在是太小,但是,概率再小也并非沒有可能,而劉邦沿著那條小路逃去遇到了一個意外的人,而此人正率軍屯在那個地方。
這個地方叫下邑,屯兵于此的人叫呂澤,此人在歷史上的表現不多,但是從他的表現來看,應該是一個勇于作戰的人,他和劉邦還有一層更深的關系,他是劉邦的大舅子。逃到下邑的劉邦終于擺脫了生命危險,但是,接下來的麻煩又來了。
劉邦戰敗之后,各諸侯王紛紛叛漢投楚,包括之前投降劉邦的魏國、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齊國也表示不再與劉邦交好,反而與楚國表示能夠忘卻之前一切痛苦的歷史,雙方握手言和。各諸侯國的算盤打得叮當響,你劉邦當年實力強大,于是我們才選擇依附于你,現在,你是什么東西!當一個人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后獲得成功,這是很勵志的,但是我要說的是當一個人付出努力之后最終失敗依然是很悲壯的!劉邦同志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的滋味,于是他開始認真的反思,歷史表明,劉邦的這次反思足以讓他今后向著勝利一路高歌猛進。
劉邦之所以兵敗彭城,那是因為項羽有一支可怖的特種兵,這支特種兵就是精銳騎兵,而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幾乎全是步兵,騎兵打步兵就像德國隊踢中國隊似的,勝敗毫無懸念。于是劉邦決定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于是他找來了兩個人,這兩個人堪稱騎將中的佼佼者,一個叫李必,一個叫駱甲,在這兩位騎兵訓練專家的努力下,劉邦組建了一支三萬人的騎兵部隊,由大將灌嬰率領。從后來的表現來看,劉邦的這支騎兵也不愧為精銳之師。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帶領軍隊轉移到了滎陽,而此刻,楚軍也進攻到了滎陽以東南,與漢軍對峙。按實力對比來看,楚軍初勝,銳氣正盛,因此,漢軍正常的打法那就是盡量拖延以消磨敵軍銳氣,但是新上任的騎兵大將灌嬰、李必和駱甲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帶領漢軍騎兵主動出擊,關鍵是還屢屢取得勝利(將騎兵擊楚騎于滎陽東,大破之),因此,楚軍一直無法攻破滎陽,只得與漢軍對峙,但這樣的對峙,劉邦一點也不著急,因為他有充足的糧食。
劉邦修建了一條甬道連接黃河,進而取得了敖倉的糧食,而敖倉儲備的糧食足以供給漢軍長時間的作戰,但楚軍就不一樣了,因為劉邦通知彭越率兵在楚軍的后方專事騷擾楚軍糧道,彭越發揮自己的特長,他集中優勢兵力,避敵鋒芒,不耐其煩地開展騷擾楚軍和搶劫糧食運動,搞得項羽不勝其煩。但劉邦這樣做畢竟只是自保,他接下來要做的可就是進攻了。
在張良的建議之下,劉邦決定派一名大將北上經營燕趙之地,但問題是派誰去呢?劉邦想起了一個人,此人雖然早就拜之為大將軍了,但楚漢戰爭爆發以來,此人的作戰才能一直沒有表現出來,這回應該是檢驗他的時候了,就派韓信去吧。而韓信接下來的表現可謂名不虛傳,他也因此一戰成名!
想要了解韓信接下來的表現,請關注【歷史公園的魔術師】,下期原創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