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時,最怕兩件事:體育課跑800米、作文寫800字。
高中的操場一圈是200米,800米要足足跑四圈,我通常是輕松跑完第一圈,苦苦挨過第二圈,到第三圈過半就上氣不接下氣,處于缺氧狀態,剩下的任務全靠半走半跑撐過去,800米跑完已是意識朦朧,只想倒地不起,半晌恢復不了元氣。
有次去買運動鞋,看到店內張貼的大副運動海報,隨口問了下店員,“這雙鞋很適合跑步吧。”店員以為遇到跑步愛好者,答道,“幾十公里沒問題的,你一般跑多少?”我小聲說“也跑不了多少,這雙鞋足夠了。”內心心虛地想,準確說是跑不過800米。
在學校,800米一年跑不了幾次,800字的作文卻是經常要寫,每周的周記免不了,平時做一張語文試卷就得寫一篇作文,上面還有明文要求“800字以上,詩歌除外”,誰有那寫詩的水平啊,還是老老實實湊足800字吧。
應試作文多寫議論文,和八股文一樣,有模式可套。先閱讀材料或根據命題,確定文章中心思想,然后列出相關論點,搜集論據,最重要的是,結尾寫幾個凝練的句子點題,可以大大加分。
不得不說,這套方法還是很實用的,過了這么多年看看現在的文章,很多也還是這個模式,只是換了種說法。
閱讀材料改為了解時事熱點,搜集論點論據,叫作知識輸入、搜集素材,結尾當然要寫幾段提升全文的話,稱為“金句”。琢磨透這套方法,上可開寫作課廣收學生,下可寫文章題材不愁。果然,經典是不會過時的。
尤記得高考前一段時間,老師們喪心病狂地布置作業,每天每門課一張卷子,最怕做語文卷子,寫完小題大題閱讀題,還得寫一篇作文,只教我搜腸刮肚,在腦子里把讀過的書都過一遍,七拼八湊,寫幾段數數字數,直到快將格子填滿,才覺得松一口氣,草草結尾了事。
長期這樣寫,導致我一寫文章就用議論文的思維,寫到快800字就想結尾,畢業十年也曾有幾次想好好寫寫文章,每次逼著自己寫個幾篇,發現還是那個水平就放棄了,過段時間不甘心又重來一次。
碰到簡書是個緣分,我下定決心,不問結果實實在在努力一次,在簡書也陸續寫了些文章,說來好像打破了800字魔咒,隨意一寫就是2、3千字,我心下歡喜,難道生活閱歷漲了,寫作水平也提高了?
點開文章分析一下,頓時泄了氣。我的這些文章要么是把幾部主題有聯系的電影放在一起,一部寫一小篇影評,湊在一起,要么是將一個論據擴寫成一大段。比如,我從前會直接寫“張愛玲《怨女》中最打動人的是銀娣和三爺間曖昧的情愫,太甜蜜了”,現在會介紹作者,談觀點,引用一段原文,這樣看起來就洋洋灑灑一大篇了。可論及思想和深度,和800字作文并無兩樣。800于我,還是一道檻。
讀者可是比老師更客觀,寫得如何馬上就能得到反饋,有的文章我自己都不滿意,又怎么打動讀的人呢?
但這一次,我不想再輕易丟掉手中的筆,寫作和跑步一樣,都需要勤奮刻苦的練習,不斷提高技巧。不同的是,跑步馬上能在短期內看到成效,進步了多少,極限在哪里,練習肯定會有回報。寫作則是天分和努力的累加,文章寫得如何和思考、閱歷、文筆都有關系,點滴的進步難以直觀顯現出來,甚至努力了還是突破不了。
即使這樣,我仍想試試,能不能跨過這道“檻”。
為讓寫作成為生活中更自然的一件事,我想給自己小一些壓力,不在這兩種情況下寫作。
一、沒有靈感時不寫。
寫作是個苦差事,沒靈感逼自己寫更是苦不堪言。一天,我從晚上十一點開始寫,怎么也理不出頭緒,勉強寫了幾段,實在寫不出,跑去洗了個澡,想出兩個點,趕緊洗完出來寫,不久又卡殼了,再吃個泡面,完了,吃飽更想睡了,好不容易熬到題材寫完,匆匆結尾,第二天再讀,前言不搭后語,不知道想表達什么。雖然看了一篇編輯談催稿難的文章,極度羨慕有人催稿的生活,不過,能選擇在靈感來了再去寫,也是業余寫作者的一項福利吧。
二、精神不佳時不寫。
熬夜寫作之后,當天還好,第二天起來腦子像灌了鉛,整天提不起精神。之后三天才能恢復。精神不好時寫作,無疑影響效率。聽聞巴爾扎克寫作十分勤勉,每日要喝數杯黑咖啡提神,大師的毅力確實非一般人能比。
嘗試跨越寫作這道“檻”的同時,我也想再次挑戰800米,看看用多長時間才能越過這個自我極限。
先從哪里開始呢,先那天買的運動鞋從柜子里找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