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理財?以前我會用一句流行的戲謔話回答,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唄。人人都害怕被財富拋棄,被金錢的海浪狠狠拍在沙灘上,只能憤憤看著后浪繼續向前(別人發財)。但是后來我發現只靠焦慮的驅動去理財是行不通的,而且會導致很多錯誤的決策,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梳理一番-我們為什么要理財。
理財理財,顧名思義告訴我們財富需要管理,更需要理性的管理,很多人覺得理財就是財富增加保值增值。錢嘛,沒有人會討厭吧?當然越多越好。迫切有這種想法的人,第一種就是現在錢少不夠花的,很焦慮。明年丈母娘就要我買五百萬的房,但我手頭只有五十萬,怎么破?第二種就是被當前產品導向的理財方式和銀行剛兌所影響。像搜集打折信息一樣貨比三家,哪家的理財相同期限的預期收益率高?完全不顧投資標的和風險級別,反正現在銀行雖然不說保本保收益但競爭這么激烈多數都能實現的嘛。如果你有第一種想法,建議不要理財了,買彩票或飛一趟澳門還比較可能實現。第二種呢,像儲蓄一樣買理財是時代的產物,也終將被拋棄。
所以呢,理財應該從實際的目標出發,而不是簡單的年化收益率的疊加。有的收益率數字很漂亮,但你知道背后要承擔多少風險嗎?2016年白領炒期貨,從50萬炒到一個多億,最后當然是爆倉虧得一分不剩的新聞比比皆是,可惜大家關注點多是賺一個億的收益而不是虧一億零五十萬的風險。人的一生有很多欲望,但所謂安居樂業,最好是三十歲的時候我們想買房有錢買上房,四十歲的時候有了一定經驗和人脈想創業時候有錢支持,五十歲攢好退休金,滿足六十歲退休后周游世界……而那些動不動實現一個億的小目標,不是僅僅靠投資理財實現的,而很多人正是混淆了這點。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廣義的理財,是你一生與金錢打交道的點點滴滴的總和。來源你可以通過工資,斜杠身份,或在創業潮中開辟一番事業。支出你可以做物欲橫流中的磐石,斷舍離后對馬爸爸說不。開源節流之后的錢就可以用來投資理財,但這部分很難讓你實現財務自由。所以第一,設立符合實際的理財目標和預期回報
第二,了解自己。你對金錢損失的態度是怎樣的,掉了100塊是讓你長吁短嘆還是懶得去撿?有人感性而膽小,一點投資損失就讓他每天擁有嬰兒般的睡眠,醒來哭一會再睡。有的理性但膽子還小,哆哆嗦嗦分析了一大堆還是不敢投,只能曾經有一只股票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現在追悔莫及。那些膽大又理性的又是天生的投資家嗎?不,他們往往為自大而埋單。還有些膽大又沖動的,是小道消息的實踐者。沒有一種類型是完美的,理財就是要深度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克服人性的弱點。
第三,涉及到實操層面,就要了解這筆投資的方方面面,投資年限多久短期還是長期?變現能力如何(流動性)?有沒有投向限制?可不可以避稅?以及一些個性化的需求。
如果想清楚了文章標題的問題,你可以揚帆起航。理財不是買大小,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可以委托別人也可以自己實操。有一大片海洋供你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