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絕對是當下一個十分火熱的話題,就像上半年股市紅火的時候,一個閨蜜私下問我:慢兔,你說我要不要也買點股票呢,現在出去大家都在議論股票,感覺我要是不知道一點都不能跟人聊天了。盡管當時我簡單的勸慰閨蜜不要沖動,勿要觸碰自身不熟悉的領域,但最終她還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義無反顧的進入股市,初嘗甜頭后就經歷了6月下旬的大跌,經歷了兩次熔斷,被套到了現在。當然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狂熱的進行某項投資,走哪兒哪兒都是議論,那么至少在我看來,你要小心了,因為市場的非理性已經到了一個極致,說不定拐點即將來到。但理財終究不是只有股票,面對市場上形形色色的投資品種,當我們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中較低級別的時候,我們還會有更高的需求,而這個時候,理財就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我們為什么要理財?因為你或窮或富
不是只有富人才需要理財的,面對當前社會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的現實,階層之前開始固化,富人想要更有錢,窮人想要奔小康。這樣簡單迫切的渴望,歸根到底就是一個錢字。曾經的靠工資吃飯已經不適用于當今,有多少人奮斗一輩子還買不起一套房,甚至比不上旁人的生而就有;有多少我們覺得就會撒嬌賣萌,毫無技能的網絡主播月入數萬甚至是數十萬,而你的起早貪黑竟不如人家一天的打賞。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富人富的流油,依然在一眾實業、各色資本市場玩的不亦樂乎;窮人迫切的想改變自身窘境,所以努力工作,拼命攢錢,殊途同歸,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源于對金錢的渴望。有人不愛錢么?我想終歸是有的,但至少不大可能是你我。
我們為什么要理財?因為通脹吃掉了你的勞動果實
在給學生授課時,學生對存同樣一筆錢于銀行,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所得感到詫異。差距多少呢?據查,06年8月19日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為活期0.72%,一年期2.52%;而現在的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活期0.35%,一年期1.5%(此處為央行基準利率,不包含各銀行為吸儲采取的利率上浮行為)。所以10年時間,銀行的利率是一降再降,僅2015年一年就5次降息,而與此相對應的,物價呢?房價呢?06年我剛大學,學校對面的小區還才3000-4000/平,10年后的今年已經接近30000/平;彼時我最愛的一家面館,一碗面5元,里面份量滿滿,十年后依然在,但已經12元一碗,一碗面已經填不飽我的肚子。我們不去深層次的探討M1(狹義貨幣供應量)在里面究竟是怎樣作用的,就直觀的感知也知道,通脹影響下,我們兜里錢的購買力逐年甚至是逐月逐日的下降,這迫切的需要我們做點什么來保護錢袋子,維護我們的勞動果實,因此理財的需求應運而生。
我們為什么要理財?因為每人都有一個財務自由的夢
最早知道財務自由概念其實是在一些理財書籍中,我覺得這更多的是一個舶來品,因為西方國家對于經濟、金融領域發展的比我們更早更完善,有強大的華爾街,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身處同一片藍天下對這個夢的追逐。我們渴望有一天,即使什么不做都有“睡后收入”源源不斷的流入錢袋子,這些收入能讓我們過上曾經起早貪黑努力工作才能過上的生活,甚至還會生活的更愜意更舒適;能讓我們再不用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惱,不用為超市的減價促銷而跟一眾大爺大媽們奮戰;可以讓你做你喜歡的事,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風景;最重要的,當你被別人問起你為了錢,做的最違心最不甘愿的事是什么時,不會苦悶的回答—工作。因為它已經不構成你收入的主導,讓你真正獲得心靈的解放。
所以,不論是為了改變現狀、捍衛勞動果實,還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的終極目標,理財都應始于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