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的過程中,難免有困頓迷茫的時候。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能覆而再起。最典型的就是蘋果了。由于理念不合,喬老爺一度被迫離開蘋果,之后到了1996年,蘋果公司經營陷入困局,市場份額由鼎盛的16%跌到4%。與之相對應的是喬布斯公司由于《玩具總動員》而名聲大振,個人身價達到10億美元。但是喬布斯還是于蘋果危難之中重新回來,大刀闊斧改革,停止了不合理的研發和生產,結束了微軟和蘋果多年的專利紛爭,并陸續推出新產品iMac、iPod、iPhone、iPad,一時間橫掃千軍如卷席,盛況至今。
那么,這其中有什么秘訣?喬布斯有三句話很出名,“不追求復雜”、“創新決定了你是領袖還是跟隨者”、“出售夢想而非產品”,這正是《周易》所言的簡易、變易、不易的三種境界。王陽明的心學,要追求的也正是由簡易(大道至簡)而變易(知行合一)終至于不易(致良知)的境界。
那么,面對過程中的紛紛擾擾無限可能,破局的工夫又在哪里呢?對于喬布斯來說,就是一個堅持兩條經驗,一個標準就是追求偉大,初心矢志;兩條經驗,一個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另一個就是有為的部分推向極致。
那么,問題來了,為和不為要怎么研判呢?這方面,很多人習慣的說法是不應當為、不能為或者相反,所持依據卻是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實際上這類立場判斷是要很謹慎的。以心學考量,立場判斷的依據就是一條,是否合初心、致良知,合則雖千萬人吾往矣,不合則敬謝不敏。
王陽明對此有過這樣一段論述:“義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謂義。能致良知則心得其宜矣,故集義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也就是說,做那些初心認為當做的事,就叫做義。那么什么是初心認為當做的事呢?就是致良知。面臨錯綜復雜的局勢和眾多誘惑選擇,聽從本心召喚,堅持正道,應該做的就去做,應該停的就停下,應該生的就生存,應該死的就死去,只要合初心致良知,就足以自我滿足了。
現在有個新詞叫“選擇障礙”,就是對于同樣能達到目的的不同方法、途徑、路線,在需要作出選擇的時候難以抉擇,即便做出決定后仍然疑慮其它的選擇是不是更好,從而導致時間的浪費,精神上的焦慮。當然這只是表象,究其背后,大致是幾種原因:誘惑太多、利益糾葛、完美主義、害怕承擔選擇的責任、選項過多。仔細分析,這幾條有哪一條是與初心有關?全都是為外力、雜念所干擾。這也正是王陽明極力強調要避免的。
其次,初心不但要明了自己的追求、目標,還要明了自己的邊際。比如維護世界和平什么的,對于個人來講,也就是寫寫小學作文就好。王陽明就提醒:“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無非兩種情形,一種是虛耗氣力,賠老本賠得連老媽都認不出來,一種就是利令智昏,最終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而于本心之下的具體戰術目標的取舍和行動選擇,則是知行層面了。這里又有兩個選擇標準,首先是按照初心出發所要知行的部分,應有輕重緩急,按照時間序排定,什么點做什么事兒。有些個屬于打基礎的事兒,作為出發點的事兒,必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錦上添花的事兒往后擺。
這里王圣賢做了一個很淺顯的比喻:“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擇地鳩材,經營成個區宅。‘據德’卻是經畫已成,有可據矣。‘依仁’卻是常常住在區宅內,更不離去。‘游藝’卻是加些畫采,美此區宅。藝者,理之所宜者也。如誦詩、讀書、彈琴、習射之類,皆所以調習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茍不‘志道’而‘游藝’,卻如無狀小子,不先去置造區宅,只管要去買畫掛,做門面,不知將掛在何處?”
就是說,在知行層面,要經歷四個階段,“志于道”、“據德”、“依仁”、“游藝”,各有側重。例如建房屋這事兒,要“志于道”,發力推進總體目標,就是一定要挑好地方,用好材料,將房子建起來;“據德”,就是要把房子建成適合居住;“依仁”,就是長住進去,要小心呵護,以達到長久居住的目的;“游藝”,就是把房子加以裝飾美化,比如誦詩、讀書、彈琴、射箭之類的文藝健身,哪怕斯是陋室,也要惟吾德馨。如果不是先志于道而一門心思游于藝,如不先去蓋房子,只是滿世界買掛畫多肉訂墻紙啥的,估計下輩子也住不上新房子。
明了時間序后,接下來要關注的,就是更復雜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了。這部分決定了做事的風格以及相應的節奏,有鋪墊有爆發有跟進有收官,即所謂審時度勢。比如,很多事情由于時機未到或時機已過,在當下是不可為或不可操切的情形,但是如果時過境遷,或許就到了大干快上的時候了。除了知起止之外,寬嚴相濟,進退有度,也是務實循道的相應體現。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幅膾炙人口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的記載:劉備集團入蜀,諸葛亮定律法時刑法峻急。法正諫議,要緩刑馳禁,寬慰民心。諸葛亮解釋說,劉璋時期暗弱無能,西川法令廢弛,文恬武嬉,因此如今要針對這個積弊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那么,按照諸葛亮的思路治蜀之后成效如何呢?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稱諸葛亮治蜀“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為政要“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的辯證法的有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