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的山脈自西向東鋪展開來,山澗中一條河水彎彎曲曲的穿行,到了這里,仿佛掙脫了群山的束縛,一下子寬闊起來,突然自由的河水,以一股不回頭的姿態絕塵而去,留下背后沉默的群山。
順著奔流的河水回頭望去,只見一個身姿挺拔的身影聳立在群山的最盡頭,倔強而孤獨,似乎在呼喚,呼喚心中的期盼;似乎在等待,等待愛人歸來。
這座山,叫疙瘩坡,順著山勢,有著不少的建筑,仔細看去,卻是一座座廟宇,有的已經破敗,蛛絲遍布;有的依然有人維護,相對干凈。但一個個走過去,你依然能感受到當時香火的鼎盛以及如今的凄涼。
疙瘩坡并不很高,但由于在綿延的山脈盡頭,便顯得有些不一樣,一直到現在,每逢正月十五,依然是一個熱鬧的場所——經過了一個冬季的蟄伏,天氣漸漸暖和,人們便相約出來活動活動筋骨,登山燒香拜佛,于是嗅覺靈敏的小販們也聚集過來,許久未開的廟宇也打掃干凈,供人們參觀許愿。
每逢春節,我也經常和朋友來疙瘩坡游玩,但登上山頂卻只有兩次。一次是剛上初中的時候,學校組織春游,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登疙瘩坡;再有一次,就是去年,和幾位同事閑來無事,我作為向導,又去爬了一次疙瘩坡。兩次登頂,感覺頗有不同,初中的時候,同學們走的是正面的山路,有石階逐級而上,而我,或者是對大山的親近,或者是骨子里對循規蹈矩的不屑,走的是后山的羊腸小道,每次想起來,我依然很享受一個人在山里的小道上前行、努力攀爬的感覺。而和幾位同事去,則老實的走的正面山路,幾個人氣喘吁吁的爬到山頂,看著遠處的風景,雖然依然心曠神怡,但總也沒有當年獨自登頂的刺激與快樂。我想,很多時候,我還是喜歡一個人做一些事情,雖然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我是個活躍分子。
后來到外地上學,參加工作,每次離開家鄉,無論汽車還是火車,都要經過疙瘩坡,它挺拔倔強的身影注視著我,給我增添了許多勇氣和信心,看著它在我的視線中逐漸消失,我知道自己又一次踏上了征程,又一次我將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就像那一次,我在它的后山獨行,瘦削的身影在大山的映襯下雖然弱小,但從不曾放棄,一直在前行,倔強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