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這樣的自己 ? ? ? ? ? ? ——做一個斜杠青年
第一次看到這個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個簡單的“斜杠青年(slash)”是何含義,卻如此火遍大江南北,火的一塌糊涂,火的無數青年為此折腰。第一次了解這個詞,熱血沸騰,因為它契合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我的目標就是“遇見這樣的自己,做一個斜杠青年”。那么何謂斜杠青年,這個詞源自何處呢?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西?埃爾博爾寫了一本《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的書,她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用于愛好和業余生活相關的身份而不僅僅是工作中的職位來定義自己,用多種方式讓一個人變得更加有趣、完整和立體,而且相比傳統單一的職業方式,多重身份的生活能讓人更加滿足和充實,使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現象稱為“斜杠現象”。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單一職業的縱向單一發展模式和某一種身份的束縛,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多元身份,追求橫向多元化的生活。利用業余時間,發揮業余愛好的優勢做喜歡的事情的人,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斜杠青年。
在我們身邊,也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很多這樣的斜杠青年,只是以前的日子,我們只是不知如何標榜這些具有多重身份的人,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報導不為人知的朱軍,我們熟知他是一個央視知名主持人,主持了21屆春晚,其實朱軍他還是一個優秀畫家,是著名畫家巨匠范曾的關門弟子,他的畫作《牧羊女》,在北京保利拍賣會拍出130萬元,并破2分鐘成交記錄。
除此之外,他還是航模高手,朱軍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的斜杠青年
于我而言,剛剛畢業的這一年,作為北漂大族中的一個小螻蟻,我有著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每天兢兢業業,拿著一份薪水,安然的度著日,只是依舊有些許未來的茫然,有些許不能充分利用時間的苦惱,有些許蹉跎歲月的焦慮,我承認,我的骨子里是充滿激情與熱情的,我不是一個追求安定的女孩子。我深諳高曉松老師的那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我也向往王小波老師所講“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所以,當斜杠青年的定義與我的自我期望不謀而合時,我是激動的,也是興奮的,因為我覺得我發現了我的燈塔。我們生活在一個時代,我們需要為了生計掙錢而去工作,也想要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為了自己工作之外的興趣,專注的去做一件事,這件事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好的錢途,亦或者可以帶給我們一種情懷,一種追求生活質量的體驗,生活、興趣、愛好就是斜杠青年撬動地球的杠桿。我渴望遇見這樣的自己,做一個斜杠青年,保持充沛的精力,充滿著好奇心,變成更好的自己。怎樣做好一個斜杠青年呢?翻閱了很多資料,眾說紛紜,我比較認同的是:1、 做好本職工作,以本職工作為圓心之外去做拓展,生活的前提一定要是活著,像我們已經畢業走上工作,需要以一個成熟的心態來對待自己,所謂成熟的基本就是自食其力,在此基礎上去發現自己的興趣。2、 從興趣出發,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事情,這種興趣是發自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這種興趣的出發點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金錢,是一個長遠的堅持下去的愛好,我做它的初衷是為了釋放自己、充實自己、抑或是實現自我的價值。3、 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隔行如隔山的時代已經過去,成為斜杠,實現跨界也不再是遙不可及,深度挖掘自己的愛好,開發自己的潛力,讓種種才華有實現的可能,各種APP的出世,分答、簡書、直播、赤兔等提供了充分的平臺去綻放你自己。4、 時間管理和行動管理,要想成為一個斜杠青年,你必須審視自己的時間規劃,強化自己的時間觀念,你要有足夠的精力保證工作的時間,也要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控制你的業余生活時間,時間保證的情況下就是去行動,這個時代我們很容易焦慮,也很容易放棄,我們最大的缺點就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
我相信,會有那么一天,我會遇到這樣的自己,成為一個斜杠青年,主業工作上我會做好取得我所定義的工作上的成功,副業生活上我會挖掘我的愛好取得我所定義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功。
也希望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自己,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取得工作和生活雙重模式下的成功,平衡工作,平衡生活,有錢,有自由,也有詩意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