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著看書的日子
最近因為各種原因瘋狂看書時,突然想起了曾經偷著看書的日子。
我初中住宿,學校有個變態的規定,不許在教室里看課外書,寫完了作業也不行。于是,我只能每天下了晚自習,一路狂奔回宿舍洗漱完,抓緊在熄燈前看15分鐘書。《紅樓夢》和《哈利波特》,就是當年這樣偷著看下來的。
后來為了提高一塌糊涂的數理化成績,連這15分鐘的讀書時間也沒有,只能偶爾在手機上偷看一些簡短的文章,直到上大學。
關于語文成績的問題,大約有以下幾種說法:
說法一:看課外書不能提高語文成績
很多人認為,讀課外書對提高語文成績沒什么用啊!我就算看了大量的文學名著,只是擴大了一下閱讀量,考試的閱讀理解又不考這些書!
這是個偽命題。不然大家想想看,有哪個學生是語文成績特別好但從來不看課外書的?沒有吧!
雖然《悲慘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四世同堂》這些經典名著,考試時不見得會考,但是大量的閱讀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善于分析不同的作品風格,甚至對某一時代的歷史背景非常了解,知道這對當時的創作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對做閱讀理解不是更有幫助嗎?
考試當然不會考原封不動的作品,但是閱讀量大的人,卻能熟練掌握分析問題的思路。
說法二:語文成績提高太慢
不知道現在的學生們情況如何,反正我當年上學時,聽老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語文成績多難提高??!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所以你們要把時間花在數理化上,這幾科成績是很容易提高的。”
現在除了少數一些素質教育的中小學外,大部分普通的學校應該還有這樣不成文的說法。
可是,因為語文成績提高很慢→所以從一開始就不要花時間讀閑書→所以永遠不要邁出日積月累的第一步→所以把時間花在其他科目上來彌補語文成績就好了。
請問老師,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先不討論現在的語文課本編得到底好不好的問題,即使語文課本編得無比的好,一個學期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能學幾篇好文章?能讀幾個名家的好作品?
語文成績的提高,的確需要長年累月地積累,課堂時間有限,多閱讀課外書才是正解。在沒有大量閱讀的基礎下,不管老師分析哪篇文章的什么語言風格,什么描寫手法,什么作品意圖,都是毫無意義的。
這篇聽懂了,下篇還是不會做。
說法三:讀課外書對寫議論文沒什么幫助
讀的都是散文、小說,對寫記敘文可能有幫助,可以模仿些好詞好句,對寫議論文有什么幫助呢?
錯!讀課外書當然對寫議論文有幫助了!
為什么寫出優秀議論文的學生辣么少?因為他們只是深諳議論文的標準套路:第一段鋪墊,第二段提出論點,第三段分論點一,正面舉例,第四段分論點二,反面舉例,字數不夠再來一段正面舉例,結尾重提論點……
所以,99.9%的學生看到《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作文題,只會想到“既要有夢想又要踏實努力”啊!卻沒有別的觀點。為啥?讀書少怎么可能有新觀點呢?
當閱讀量擴大之后,建立了獨立的思考能力,看到一個話題時才會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見地,而且,現在社會發展迅速,很多與時俱進的觀點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如果不讀課外書,如何了解這些新觀點呢?更何況,閱讀量大了,論據才能順手拈來,否則司馬遷、司馬光提了幾十年還在提,估計批卷子的老師都快煩死了吧?
日積月累必然要先走出第一步,即使每天只有短短15分鐘閱讀課外書的時間,效果也必然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