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總會有一種力量,它能讓人在困頓、無望之下,甚至在身陷囹圄之中,仍能保持著生存下去的希望,并能嘗試著改變目前的困境。
這種力量,可以來自一個人、一個地方,抑或是一件事情。
有了這種力量,才會有希望。
朗讀,無疑就是這種力量中的一種。朗讀的威力不可小覷,它能引領著一個人的內心走向光明。
朗讀,是每個人的權利;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
朗讀,是愛的表達、是愛的傳承。
朗讀,是愛的表達
影片《朗讀者》是一部始于朗讀,又止于朗讀的故事。
1958年,二戰后的德國滿目瘡痍,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邁克·伯格在放學路上突然發病,一個名叫漢娜的陌生女人幫助了他。
當邁克身體康復,登門答謝漢娜時,二人竟卷入了一場不倫之戀,因為漢娜比邁克大21歲,已是邁克母親的年齡。
漢娜很喜歡聽他讀書,他朗讀的力量讓他們的關系更為親密。一本本的名著讀來,漢娜深陷其中,為之著迷、為之動容。
邁克深深地迷戀著漢娜,無論何時,心里總是想著漢娜。他會和漢娜騎著自行車郊游、會含情脈脈地看著漢娜……
在無任何征兆之下,漢娜竟突然不辭而別,留下邁克黯然神傷。
看完影片,亦不知漢娜對邁克是否動了真正的感情,還是只是迷戀上了他的朗讀。
朗讀,是生命之火
八年后,邁克慢慢地淡忘了這段往事,漢娜只是邁克一段美好的回憶而已。
然而,命運造人。作為法律學校實習生的邁克,在畢業之前參加了一次對納粹戰犯審判的旁聽。
始料未及,邁克與漢娜又相遇了,而漢娜卻是作為被告出現的,原來漢娜曾做過納粹集中營的女看守。
面對事實漢娜供認不諱,并指證了其他被告,這引起了其余被告的強烈不滿。
其他被告聯合起來,共同指證漢娜撰寫了有關報告。漢娜因為不愿在眾人面前坦白自己不識字的事實,無奈認下了本不屬于自己的重罪。
邁克此時有能力幫助漢娜澄清事實,然而,出于對漢娜罪行的譴責以及不愿暴露自己與漢娜的關系,他選擇了沉默,最終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當時的沉默卻猶如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了邁克的心口,讓他無法原諒自己。
漢娜不懼身陷囹圄,她更怕的是她等待的人一直沒有前來探望。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邁克始終沒有來。
漢娜絕望了,從此再無任何期待。漢娜開始自暴自棄、隨波逐流。
誰知,就在漢娜服刑的第8年,她收到了邁克給她寄來的一盒盒的、邁克親自朗讀的錄音帶!
這些錄音帶無疑一盞明燈,重新燃起了漢娜的生命之火,讓她看到了活下去的方向,伴隨著漢娜度過漫長的監獄生活。
興奮之下,怯怯地去閱覽室借來了圖書,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漢娜居然學會了閱讀和書寫。
漢娜開始用笨拙的筆給麥克寫信,收到來信的邁克卻從未給漢娜回過信。
對邁克而言,這是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不想再重新提起、也沒有勇氣再面對漢娜。
漢娜出獄的時間到了,受獄警相邀,時值中年的邁克來到獄中探望已經白發蒼蒼的漢娜。
雖然承諾給漢娜提供出獄后物質上的援助,但面對漢娜伸出的手,邁克卻選擇了退縮,無情地拒絕了漢娜的這份感情,與三十年前的冷漠無異。
漢娜重新燃起的生命之火,又慢慢地暗了下來,漢娜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單。
如果說三十年前的冷漠,讓漢娜承受了不該承受的重罪,而這次的冷漠,無疑把漢娜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在出獄的那一天,漢娜選擇了自殺。
既然不準備接受她,又何苦重新點燃她的生命之火!
朗讀,是希望之光
《朗讀者》帶給人的反思很多,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
諸如,對于漢娜這樣被卷入戰爭的小人物的所做所為是否值得原諒、邁克對此事的兩度沉默是否是迫不得已、兩人的不倫之戀是否值得同情等等。
暫且忽略掉這些深層次的思考,影片從一定的角度也展示了漢娜雖不識字,但她喜歡朗讀、熱愛閱讀的一面,并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漢娜在集中營時就讓一些小女孩為她朗讀;在與邁克短暫歡娛的日子里,朗讀也占了很大份量;監獄里,在瀕臨絕望之際,是邁克的朗讀磁帶給了她活下去的勇氣。
邁克的朗讀磁帶不僅僅給漢娜灰暗的日子帶來一絲陽光,也讓漢娜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漢娜開始了自我救贖。
她的遺書中交代,要把攢下的錢送給在那場火災中幸存下來的小女孩兒。最終,這筆錢以漢娜的名譽捐給了猶太人掃盲組織。
朗讀,能使人反思、使人向上,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曾住著一個"于勒"。在自己失意、落魄之時,總能稍稍給自己些許安慰。也許某一天,"于勒"就會回來,那么就會如何如何。
希望,是人保持樂觀、向上的源泉,或者說,希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勞累了一天的農婦,在回家的路上采了一把野花,回家后插在水瓶里,她相信明天會更好;
家庭貧困,聰明的母親會在孩子刮破的衣服上繡上一朵小花,這朵小花讓她的孩子感到生活的美好。
對于漢娜而言,她心中的"于勒"、她的希望之光就是朗讀!
希望,無處不在;生命之火,隨時可以點燃。只要你愿意。
朗讀,是愛的傳承
從影片《朗讀者》自然會想到董卿主持的綜藝節目《朗讀者》。
除了名稱一樣,不知二者還有什么內在聯系,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都是鼓勵朗讀、倡導朗讀,呼吁朗讀是每個人的權利。
董卿說,"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朗讀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
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朗讀是"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的結合"。
每期的《朗讀者》嘉賓都會帶著自己的故事而來,只是通過"朗讀"來詮釋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或者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
一些對面不好表達的感情,總是可以通過朗讀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來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抒發出來。
在信息媒體不太發達的日子里,朗讀無疑是傳遞愛意的一種方式。
身邊的一位好友,就是被現在的老公用朗讀情詩的方式抱得美人歸。
據說,梁實秋老先生在71歲高齡,也是一日幾封情書、還有在窗下朗讀文章,外加鍥而不舍追到了小自己20幾歲的韓菁清。
朗讀,不只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是傳承愛心的一種渠道。
至今還記得,當女兒小時候,常常把她肉團似的小身體抱在懷里,給她讀書的情形。
每天臨睡前,必定要給她講幾個故事,這已然成了雷打不動的規律,否則她是不會輕易入睡的。
女兒大些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我問女兒,寶貝兒,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的樣子嗎?
女兒搖了搖頭,說是不太記得了,但是記得媽媽的聲音,尤其是媽媽給她講故事的聲音。這個聲音,是刻骨銘心的!
如今,各種音像資料越來越多,年輕的媽媽們似乎得到了解脫,孩子可以獨自看電視、可以玩手機、可以聽著學習機里播放的五花八門的故事……
但是,不論故事講的多好、聲音多么動聽,終究比不上媽媽的聲音。
對于孩子來說,媽媽才是最好的朗讀者!
對于在乎你的人來講,你就是他的最佳朗讀者!
不要吝嗇自己的感情,為了自己愛的人或是愛自己的人,充當"朗讀者"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與君共勉!
文/阿開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