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先生說,以往發生的很多轟轟烈烈的事兒和我們有多少干系呢?只有那些思想家的智慧,像黑夜中的星星,在黑暗中指點我們前進的道路。
如果要問在道德經里邊哪一句話,最富有哲學的學理和智慧,那當然是《道德經》第四十章的一句話——反者道之動。《道德經》的核心不在第一章也不在第81章,正好在中間就是第四十章。第四十章只講了三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反、弱、無,這是道德經里面三個核心的理念。
反者道之動,基本的含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站在相反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另一個就是相反相成。
我們一直渴望有一種成熟的智慧,什么時候成熟了呢?標志有兩個,第一個,我們懂得擔當了,有責任感;第二個我們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就是反向思維換位思考。
舉個例子,我在這里寫個6,站在你的角度看那就是9,而我這看就是個6,我們彼此爭論一輩子,如果位置不換的話,也不會有一個正確的結論。而且都認為對方很笨,這么簡單的問題為什么不承認呢?換過來嘛,站在對方的角度一看不就清楚了嗎?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講的反者道之動,他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我們站在一個相反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更奇妙更高的境界和智慧。
比如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比如寫書法是把書法寫得非常漂亮嗎?很多書法家告訴我們:書法到最后寫的越拙,反而境界越高。一個大的書法家最后把自己書法寫得像小孩一樣,非常有稚氣的時候,那反而是他書法的最高境界。
中國的雕塑也是如此。中國雕塑的頂峰就是在陜西茂陵石刻,如果你看過的話就會發現,你看不見一件比較精致的作品。霍去病墓前的那個馬踏匈奴,那個山的造型……所有的漢代的雕塑,幾乎都是大巧若拙,它是以稚拙、笨拙、樸拙為它的藝術的最高點,反而被認為是最巧奪天工的。
中國詩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的時候,就像王維的那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看似直接從口中說出來的,卻是中國詩歌的最高境界。
中國園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雖自人工,宛如天開。雖然是人工的,但是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像從自然中生長出來的一樣。所以像這些,出自于老子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四十四章、四十五章這些中國文化中重要的成語,其實都是反者道之動的產物。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像這些,都是站在一個相反的反向思維的角度得出的結論。
就拿大成若缺舉例。這個世界之所以完美,就是因為這個世界有不完美的地方。這句話聽起來矛盾,其實卻包含著至理。
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是什么?維納斯啊!現在用電腦設計了很多維納斯的胳膊,到底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適?你會發現,放在哪里大家也不承認,大家覺得還是不如原來的那個更完美。正因為有缺陷,所以這尊雕塑成了最完美的雕塑,其實人生的道理莫不如此。
中國文化中最高的數字是九不是十,就跟十差那么一點。花未全開月未圓,花全開了就凋零了,月圓了就像缺的方向發展了。就差那么一點,所以給大家更多的期望,感覺更為完美。這就是大成若缺的道理。所以站在一個反向的思維的角度看待世界,我們的世界就會擴展一倍,我們的世界會更廣闊,更有智慧。這就是反者道之動的第一點,站在相反的角度考慮問題。
反者道之動的第二個含義,也就是哲學里經常講的一個道理叫相反相成。相互對立的東西反而能夠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形成一種更和諧的、更高的境界。
舉三個例證。
第一個例證,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最高基本的框架是什么?它的架構是什么?
我覺得四個字最為恰當,就叫儒道互補。儒家和道家表面上相互對立,實際上,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這是我們文化思維中非常杰出的一個方面。儒家強調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家強調的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無為而制;所以,當年孔子站在水邊,他的感慨是: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強調水的自我犧牲,不斷進取的精神;而老子站在水邊的感慨又是另外一番味道。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十八章里面講:“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里邊包含著強大的力量。世界上沒有什么強大的東西,它是克服不了的。水滴尚且石穿,做金屬材料切割的人都知道,最堅硬的金屬,沒別的東西對付它的時候,拿水去切割它,你給水一個動力,達到一定速度的時候,它是非常鋒利的。況且你給水一個動力,它會非常持續。所以通過水的這個形象,我們知道兩種思想非常不同,可是在中國文化里,這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這是道家。
可是,這些可以很好地統一在一個人的身上,他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人格的兩極和思想的寄托。達也罷,窮也罷,都是理想的寄托和精神的安慰。陶淵明也罷,蘇東坡也罷,都是儒道互補的典型例證。儒家和道家在表面上相互對立,實際上可以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它所體現的也恰恰是反者道之動的第二個含義相反相成。
第二個例證叫做虛實相生。
中國的園林在世界上是非常杰出的,沒有另外一種文化能模擬出來,為什么?因為中國文化不僅強調實景,也更強調虛景,風聲雨聲,日影花影和實際的景致相互配合,這才是中國園林的完整的境界。
《紅樓夢》里林黛玉說,她不喜歡李商隱的詩。但是有一句她特別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大觀園里要消除枯枝殘荷,林黛玉不同意。她認為,就是枯枝殘荷和凄迷的雨聲相配合,那也會形成一種非常唯美的凄然的境界。
在蘇州鬧市區十梓街,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園林,叫網師園。這園林的名字就出自于楚辭的《漁夫》這個園林白天不要去,不僅門票貴,而且這個園林太小了,白天去幾步就走完了。夜晚呢?有月亮的時候呢?有人彈琴的時候呢?你再進到這個園子里,你覺得天地真大,你可以盤桓很久。所以中國的很多在藝術的妙處,人生的妙處,講究的就是虛實相生。藝術要留白,繪畫也罷,音樂也罷,書法也罷。人生也要留白,虛和實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種更完整的、更美的人生的境界。
第三個例證,反者道之動。
出自于老子道德經的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的就是,禍福相依的道理,禍福相依的道理可以從三個層面解釋。
第一個層面,福根禍是相伴而行的。各個民族的智慧到達高點的時候,往往是相互重合的。
佛教里有一本著作叫《涅槃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早晨,主人一開門,門口站著一個衣著光鮮、非常漂亮的女子。主人就問:你誰呀?女子說,我是功德大天,我到誰家誰家就興旺。主人高興地把她請進來。剛一關門,又有人敲門。門口站著一個衣衫襤褸、非常黑瘦的丑陋女子,主人就問,你誰呀?這女子回答說,我是黑暗,我到誰家誰家就破敗。主人當然不讓她進來,拿著刀去驅趕她。結果這女孩兒說,你太笨了,剛進去那個就是我姐姐,我們倆從出生那天起就沒有分開過。主人不信,一問,果然是這樣。福跟禍就是這樣相伴而行的。
它給我們的啟發就是福禍相依的第二點,我們只有對災禍有所警惕,我們才能自求多福。韓非子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千里大提你對一個螞蟻穴沒有戒備,沒有警惕,它可能就會把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給徹底毀滅。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對災禍沒有警惕心理的時候,也會導致這樣一種大禍。我個人認為貪官是最笨的一個階層,你認為你貪的那個事兒是好事情嗎?那就跟釣魚的魚餌一樣,你對這些災禍沒有警惕,那你最后就會釀成非常嚴重的后果。
杭州市原來有一個副市長,姓許,外號叫許三多。房子多呀,錢多呀等等,這個人能力還是挺強的,西溪改造啊,西湖改造啊,還是很精干,但是這人有個毛病,愛伸手。他的父親是方圓百里的一個算命先生,早就看出他的問題,早就告誡過他,你不要拿別人的東西。結果拿了八千多萬,最后連自己的命都送掉了。
所以,我們一直就強調這一點,如果你對災禍沒有警惕,那么,最后就會釀成非常嚴重的后果,而這個后果有的時候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禍福相依的第三個道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告訴我們,福跟禍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典故出自于《淮南子·人間訓》塞外有一個老頭兒,家里的馬跑了,那時候的馬跟現在的車差不多了,大家就覺得他是非常倒霉呀,結果這老頭兒說,這也未必是壞事。果然沒有幾天,他家里的馬拐回好幾匹塞外的馬回來,大家說老先生,你太有智慧了,你說的非常對。這老頭兒說,這也未必是好事。結果沒幾天,他兒子騎著個拐回來的馬,對塞外的馬不熟,把腿給摔斷了。大家說,老先生你非常有智慧,你看的非常準。老頭兒說,這也未必是壞事,那腿摔斷了還能是什么好事?結果征兵,那些身體好的都被抓到戰場上充當了炮灰了,他家里的這個兒子由于腿摔斷了,把命還保住了。
福跟禍就是這樣,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的道理。印度人看的是福后面跟著禍,提醒我們警惕;中國人更多看到的是,禍后面還跟著福。破財還可以免災呢;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呢;這樣考慮問題,都會令我們的思維有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對問題的看法可以更深刻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