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成本是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的生產所額外增加的成本。一句話理解邊際成本:飛機起飛前的座位,甚至可以只賣一塊錢。
今天的問題是:學習《用得上的商學課》,你的邊際成本是多少呢?相比于傳統的學習,有些什么樣的差異呢?
第一個問題:
單單從金錢上來說,我投入了99元,對我來說,這99元換來了我100天的學習機會,我不能確定這99元是不是我的機會成本?我選擇了跟老路學習就得放棄99元的支配權,應該是機會成本吧!如果我報了名,沒有學習,那這99元就變成了沉沒成本。如果學習了,但沒有堅持到底,那最大的邊際成本是99元,最低的邊際成本是0.99元,如果我堅持學習并堅持簽到發朋友圈,那100天后我的沉沒成本變為0元,邊際成本也變為0元。
對于路老師而言,99元是他精心為客戶制造的沉沒成本,我不知道達到多少人聽咱們這個《有用的商學課》課,路老師的邊際成本才會是0,這個我也不想計算,我也不想去算老路賺了多少利潤,那都是他應得的。 有人說,老路的邊際成本早已達到0,自己花一塊錢聽課都是老路的純受益,話是這么個理,但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覺得邊際成本即便為零也并不意味著消費者可以產免費獲取產品。我覺得我這99元花得很值,因為這99元無法為我創造更大的機會成本,而《商學課》為我帶來的收益不可限量,我認為學聽老路一節課的實際價值就不止99元,所以,我認定自己每天學習的邊際成本已經達到了0,我每天都滿懷感恩,覺得每天都在白白的汲取著新知識,新理念,還能在0邊際成本的前提下和那么多優秀人士交談著,溝通著,互相激勵著,互相溫暖著,這次學習,自己真的賺大發了。
簡單粗暴一句話,我學習《商學課》的邊際成本幾乎0,為此我滿心歡喜,為此我愿為更多的人服務。
第二個問題:
相比于傳統的學習,最大的優點是內容好,成本低。如果說不足的話,那就是互動不暢,有疑惑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學員的問題和答案都不能及時反饋到路老師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