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莎士比亞400周年的NTLive系列,完全是我兩個月前的意外發現。清明假期,散步時剛好路過了天津大劇院,就刻意放慢腳步沿著半圓形長廊走,邊走邊看上面的宣傳畫,想了解一下今年有哪些新劇目上演。走了不大一會兒吧,我一眼就相中了《哈姆雷特》的NTLive,和它放在同一張宣傳畫的還有兩部話劇,一部是《女王召見》,另一部是抖森演的《科利奧蘭納斯》。這幾部劇都是英國國家劇院的官攝版,每部都會在天津演兩三場的樣子。
簡單研究了一下時間表,發現《哈姆雷特》剛好有一場在端午假期里,我從學?;丶沂悄苴s上的,查完之后真的特開心。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吧:
首先,我想對每個喜歡舞臺這種表現形式的人來說,沒有誰會不愛莎劇,因為它太過經典。莎士比亞對戲劇的影響是世界性的,根本無法忽視,或者繞開不談。
其次,倫敦西區實在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我對話劇目前懂的還不多,但我鐘愛的兩部音樂劇《悲慘世界》、《歌劇魅影》它的英文版最早都誕生于西區。雖然目前還沒有條件,親自到英國看場演出,但能看到官攝,絕對是莫大的滿足。
最后,就是卡司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算是我比較關注的演員之一。(沒錯,因為《神探夏洛克》)他長久以來,好像特別擅長演繹一些高智商,或者瘋瘋癲癲的角色。所以我非常好奇他能把哈姆雷特詮釋成什么樣子。
為了讓票錢花的物有所值,這半個月做了兩個功課。一是看了96年電影版的《哈姆雷特》,二是抽出幾個小時把劇本讀了一遍。其中第二點,我認為是最必要的。莎劇距離現在有400年的時間跨度,提前熟悉劇本,無疑會讓觀劇體驗更加順暢。另外就是,可以記住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臺詞,著重去看演員們如何展現,能夠抓取到重點。當然嘍,我們看話劇大可帶著娛樂心態去欣賞。不過,如果希望有所收獲,我想做做基本功課還是有益的。
在編排上,本尼版的《哈姆雷特》對莎翁原劇本做了些許調整。比如,它直接砍掉了第一幕第一場,兩個衛兵和霍拉旭目擊先王鬼魂的部分,把第二場霍拉旭和哈姆雷特碰面的橋段分割成兩塊,用前半段臺詞作為整場話劇的開頭。這樣調整,我覺得有好有壞。好處是:讓整部劇節奏更緊湊,重點突出。壞處,當然也很明顯,那就是直接損失掉了第一場戲的全部臺詞。我想,一部老作品的現代演繹不拘泥于原劇本,絕對是好事。畢竟,時代不再是過去的時代,觀眾也是全新的觀眾了。
另外,我記住的幾處小調整是:1、波洛涅斯向國王報告哈姆雷特變瘋原因的橋段,放到兩使者傳信之前了。這樣編排,確實讓劇情更搞笑了一些,因為前后銜接比過去緊密。2、哈姆雷特的經典臺詞“To be or not to be......”位置比原劇本提前了一場,本尼演的很走心,但我覺得開頭的表現力還是稍差一點。3、就是奧斯里克在哈姆雷特面前見風使舵的那段表演(帽子摘了戴,戴了摘),這部分原來收錄在中學課文里嘛,所以就特別關注了下,沒想到直接給砍掉了,有點小遺憾。
說完編排上的創新,再談談這部劇的舞美。舞臺本身搭建成王宮大廳的樣式,左面有樓梯連接一個二層走廊。這樣的舞臺設計,看似簡單,但通過對道具,尤其是光影的運用,它讓舞臺的每個部分都充分發揮了作用。說兩個震撼到我的點:
第一個是,話劇上半場結束時,丹麥王克勞狄斯喊出臺詞的那個瞬間。所有的通道同時射出光柱,狂風揚起土灰,噴吐到舞臺上,這個收尾實在是太精彩了。按我個人的理解,它一方面預示了隨著陰謀被揭示,下半場戲劇的主題會更加黑暗;另一方面,因為下半場的有多場戲在野外,土灰可以很好的營造出泥濘感,更真實。這樣的巧思,讓人不得不佩服舞美的匠心。
第二個是,話劇最后,哈姆雷特刺殺雷歐提斯的那個瞬間。在這個橋段,所有演員都采用慢動作表演,仿佛時間凝固了。燈光從斜上方打下來,以哈姆雷特為中心,擴散成一個光圈,上面布滿灰色斑點。好似復仇鬼影,終于在這一刻得到了完全釋放。而后光芒重新匯聚到哈姆雷特身上,慢動作結束。這個部分的處理不像話劇了,更接近電影鏡頭,實際上這部劇很多地方都處理得像電影。古老劇情和現代手法相互碰撞,特別迷人。
講完了舞美,說一下我觀劇前最大的擔憂:服裝和道具。因為這部劇的現場演出時間是2015年,能查到相關信息還挺多,我就提前看了一些預告片和流出的片段。由于大部分觀眾對《哈姆雷特》的劇情已經爛熟于心,所以這部劇就沒有從服裝和道具上刻意營造時代感,很多地方是古代和現代混雜在一起的。例如: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自始終穿著衛衣和格子襯衫;400年前的人居然有電話和收音機用。這類表現手法比較現代,我個人觀劇經驗偏少,就有些擔心,怕自己融不到故事中去。
現在整部劇欣賞下來,發現自己先前的擔憂并不是個大問題。如果你對劇本很熟悉,這類表現手法接受起來完全OK,甚至還能感受到不少新意。就比如說,這一版的奧菲利亞,有個愛用照相機拍照片的愛好。(沒錯,400年前就有照相機了。意不意外?驚不驚喜?)而后通過她毀壞照相機這個小細節,暗示了奧菲利亞的投河自殺。那我覺得,這類亂入,就不會讓觀眾覺得很討厭,因為它是為劇情服務的,并且填補了原著的不足。(個人認為,老版的奧菲利亞,人物形象相對單薄。)
卡司的話,本尼迪克特是吸引我看這部劇的原因之一嘛,自然無需多言。比較令我驚喜的是克勞狄斯的扮演者:賽倫·希德,他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老戲骨。在美劇《羅馬》里飾演過凱撒,《權利的游戲》里演過塞外之王曼斯,還演過電影版《歌劇魅影》的弗明先生。他在這部戲里是反派,而且出彩的臺詞并不多。但他在懺悔那個橋段所貢獻的表演,我覺得是全劇最佳,光芒穩穩蓋過了本尼。他對狡詐和惶恐情緒的把握,相當精準,讓人想再看一遍。
關于《哈姆雷特》這部劇,如果再深入去談的話,我想還可以說很多。我最后,重點想談的,就是自己對哈姆雷特這個角色的理解,順便說兩句本尼的表演。最初,讀劇本的時候,我對哈姆雷特沒什么同理心的,甚至覺得他就是個“話癆”。因為在這部劇里,哈姆雷特有許多冗長臺詞,再佐以莎翁的華美辭藻,讀起來蠻困難的,人物形象始終不立體。
今天,觀看了本尼的演出,先前的感覺就有所變化。臺詞轉化為念白從演員嘴里流出后,確實自然許多,加上表情和動作,你的理解也隨之加深了。當然,我心里明白,演員只是按自己的方式,從一個角度詮釋角色。但本尼在表演時,沒有給我“出戲感”(他的福爾摩斯還是相當經典的)我覺得就算成功了。因為在觀劇這個時段內,我覺得他就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那種善思的年輕人,顧慮挺多,多少還有點優柔寡斷。他對死亡的思考,歷經了三個階段,并且和“復仇”這一主題緊密相連。
父王去世是第一階段,他像許多初次經歷親人離世的年輕人一樣,開始反思死亡。對叔父和母親的結合,也極不滿意,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父王顯靈是第二階段,他被憤怒的火焰點燃,渴望為父報仇,但天性里的多慮又讓他陷入痛苦。自身毀滅和復仇的拉鋸戰就此展開。
著名的對“生存還是毀滅”的討論,則是第三階段的開始,他漸漸理清了思路,不再畏懼死亡和自身的毀滅,復仇之心愈發堅定。
而弄臣約里克的頭骨,所開啟的第四階段,代表了拋棄掉一切顧慮,投入到自己的復仇事業中去。如果人終歸土灰,人世無可希冀,哈姆雷特情愿為榮譽而死。
我想說,王子從得知父王之死真相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其實就注定了。大仇未報,他的憤怒烈火,就永不會熄滅。只不過,莎翁創造了一個極悲慘的結局。復仇者,被復仇者,以及與陰謀相關的所有人都被死亡吞噬,只留下忠實的霍拉旭言說他們的故事?!皬统稹笔恰豆防滋亍返暮诵模瑓s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最精妙的部分,應該是莎翁借哈姆雷特之口,對死亡的討論,對生活的思辨,對人世的判斷。
當然,有句老話說的好:“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蔽宜v的,不過是自己的觀點,未必正確的。我想,那個獨屬于你的哈姆雷特,還是需要你自己到戲劇中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