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首寫人們清明時節祭奠亡靈時的沉重心情的詩在我蹣跚學步時就咿咿呀呀的念叨著,所以我對于清明的印象還算是很深的。
我個人覺得家鄉的清明小雨從來沒有唐代詩人杜牧筆下那種凄涼凄楚,它帶給村里父老鄉親們的是希望和甜蜜,是對先人的追憶和懷念,更是對一年風調雨順,農業耕種順利開展的企盼。
灰蒙蒙的霧,漫漫地籠罩著整個天空,那霧里藏著柔軟的細雨,它滿天空里游蕩,灑下的,是一片又一片的清潔和明凈。它下的不緊不慢,細細地往下飄,輕聲兒地拂在人的臉面上,就有一種清涼,一種柔潤往心里去。
這絲絲的細雨,帶著生者綿綿的不舍與思念,從天而落的剎那又帶上了亡靈對于后輩的期望。世世代代,伴著文明的腳步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清明雨,不知是因雨而清明,還是因清明而有雨。陣陣的風聲和這細雨落在草木上的沙沙聲,宣告著這一天的結束。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匆匆的走過先祖長眠之處。絲絲的雨,涼涼的風,都在告訴我,只要活著,只要還有春天,就會有花開的芳香。
這是清明時節的雨,它是這般的憂傷又纏綿不已,它滋潤著萬物,也潮濕了人的心,那是人心里最柔軟的那一部分,常常就生出了悲憐,有了思念。
相傳,晉公子重耳流亡時,他流亡到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餓的再也無力站起,他的隨臣介子推竟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碗肉湯讓公子喝了,當公子得知,流下了眼淚。十幾年后,重耳做了國君,當了晉文公,他重賞當年伴隨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勸說介子推該去討賞,而他卻打了行裝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然而山路險峻,林木茂密,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來。可大火燒遍了,也不曾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竟然坐在一棵老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發現一首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睘榱思o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又將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這是一個感人又悲傷的傳說,清明也是由此而演化來的,它成為君臣百姓共同思念親人的節日。這一天,人們會想起什么!想念已故的親人,祭祀亡靈。這個習俗已延續了數千年,在人們的心里,每每走近清明,就要變得沉重一份,已故親人的音容笑貌就要清晰一天,頭腦里就有了親人的畫面,有了以往的故事,故事中飽含著人間的親情之愛,充滿著思親的淚水。這淚水在人心里流動,落在了最柔軟的那部分,人的眼便淚汪汪。
千百年來,我們對祖先的悼念,對逝去老人,長輩的祭祀,那時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故鄉父老鄉親對清明節祭奠先人的形式和內容是重視和講究的,清明前后十天,在外工作的,打工的無論怎么忙,無論地位多高,無論身份多貴,都回到家鄉祭祀先人。要是后人不給逝去的先人上墳填土,村里人會議論紛紛,指指點點說是不肖子孫。
清明節時,祭祀活動達到高潮,每家每戶的長輩帶著兒孫輩兒,扛著鐵鍬,拿著紙錢,各種貢品,冒著細密的清明雨來到祖輩的墳前,先給祖墳填上新土,然后擺上貢品,老人點燃三柱香,帶著子孫們磕三響個頭,在叨念幾句敬待祖宗的吉祥話語后,跪下,燒紙,祈求先祖保佑子嗣平平安安,這些程序結束后,再把一批新紙用石頭壓在墳塋的尖頂上,祭奠儀式才算結束。要是遇到家里沒有后人或者在外的人沒回來填墳,村里人都會把這些無主的墳墓也填幾鍬新土,以示對那些逝去長輩的祭奠和尊重。
面對著黃土荒丘或冰冷墓碑而黯然灑淚的時侯。突然間想到一句佛教禪宗很有名的偈語:從你來的地方來,到你去的地方去。
我們一代代人都在內心叩問自己:我從哪里來,我又到哪里去?盡管我們每一個人從孩童時起就這樣問父母,也這樣問別人,直到長大后問自己,可誰也無法清醒地回答自己。因為避諱,禁忌,還有難以表述的窘迫心境。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如同提出這個問題一樣,不需要什么思考。當我們在清明細雨中緬懷逝去的親人或先祖,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儼然如同他們一樣,從虛無間由父母將自己帶到了這個人世,又從這個世界回到了一捧黃土中。而在這個世界走過一遭后,給這個永世永存的時空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除了一段為時不會太長的名聲,讓親友和后輩存念懷想,再就是這“一抔黃土掩風流”的墳頭,讓同樣不會延續太久時間的后人們來祭奠。
但是,就是這種總會被淡忘的祭奠,卻以不出三代的親情懷念和環環相扣的鏈接方式,在血緣親情的懷念與哀思中,讓中華民族子孫的血親世代相傳,并產生了巨大的認祖歸宗的情感凝聚力——這就是中華血統與炎黃子孫的后裔,這就是百家姓賦予每個姓氏的族群意識或家譜情緣。而這種認祖歸宗的親情意識和情緣,在清明時節便得到最極致的張揚與宣泄。
望著這清明的雨,涌動著心里的淚,人的悲傷也就異常強烈。為什么總是在清明,這天就要落雨,落的紛紛揚揚,這雨霧就要彌漫,遮天蓋日的。這究竟是人間的思念化做了淚雨!還是天公作美化作了雨淚!在這雨霧彌漫的夜里,逝者的靈魂一定會在大地的上空游蕩,在尋找著人間的親人,對她們微笑、招手、喃喃細語,那是在人間沒有講完的話語。 這話語一定是充滿著愛的,是從天堂傳到人間又從人間傳上天堂的愛語。這愛里有著憂傷,因為天堂與人間是兩重天,親人不可相見。只有靈魂的思念可以在這清明的雨絲中一起纏綿,一起擁抱,一起相思。
沒有什么可與這清明的雨比純凈,比真誠,因為它是無私的,沒有摻雜半點雜念和虛偽的,它發自人們的內心深處,是含著淚的情思,又來自上天的真誠感動,就像母親疼愛兒女一樣,沒有半點私心,似乎成為天經地義的人性了。
歲月易逝,記憶猶在。先祖的趣事一代一代在傳誦,先人們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日……感謝清明節,這個讓人們感情宣泄的節日,這個讓人們學會感恩的節日……這個連雨都帶著濃濃情的節日。
窗外,細雨涼風,春意正濃,泯一口香茶,如果真的有天堂,那我們的先輩們此時又在做什么呢?